從小看書時常看到「悻悻然」這個形容詞,
可是從未費心去查詢其意,
完全憑對這些字的感覺去猜測意思。
一般來說「悻悻然」都會跟「離開」或「離去」接在一起,
譬如說:他聽了以後悻悻然的離去。
因此在我直覺猜測下,
悻悻然應該是在難堪的情況下感到不悅或是受辱而表情僵硬不自然(的離開)。
今天在小說中又讀到這個形容詞,
便順手用google查了一下意思:
忿忿不平的樣子。
其實跟我猜想的也是滿相近的,
原來除了前後文的關連之外,
也可以靠字型跟讀音來推想詞意,
中文字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又讓我想到小時候常常有造句作業,
每次都讓我頭痛不已。
年紀小的時候還可以造單句就好,
譬如說:
「我今天玩得很『高興』」。
年紀大一點就至少要造兩個句子:
「我之前一直相信他,今天才知道『原來』他是騙我的。」
或是造那種關聯句:
「媽媽只要『一』生氣,講話『就』會很大聲。」
最後高年級還要用成語造句:
「你只要『將心比心』的體會他的處境,就會知道他是不得已的了。」
總之,
我每次都要想非常久,
常常最後就是卡在造句而無法將作業完成。
甚至有時候實在想不出來,
很想寫:
「今天老師出了一個作業,要我們寫『XXX』的造句。」
當然最後是沒膽這麼做。
有時候真的想不出來就會「參考」參考書的解答,
那個時候參考書很喜歡自創人名,
像是「小明」、「小英」都是熱門人選。
而我那個時候有點愚蠢,
不知道「換湯不換藥」、「換宣告參數不換程式碼」的精髓,
因此連那些人名都抄了上去。
晚上媽媽檢查作業的時候,
看到我寫「小英」如何又如何,
就皺起眉頭說:
「小英是誰?」
此時我深怕抄作業的事跡敗露,
因此非常心虛,
只能小小聲的說:
「....就是人名而已...。」
媽媽接著又不滿的說:
「那幹嘛要寫小英?」
所以後來就把小英擦掉改成媽媽或是妹妹之類的,
此後我便明白了造句中不可以有來路不明的人名。
這些為了造句而痛苦掙扎的往事,
現在想來實在很好笑也感到不解,
因為造句到底有什麼難的?
沒有標準答案且不用苦讀就可以寫出答案的題目,
現在看來實在是夢幻的作業。
不過這就是我年幼時的煩惱,
不知怎麼的覺得非常可愛。
小英是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