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我的少女時代─賣我們共同的回憶


猶記得一兩個月前,看到了這部電影的預告片開始在網路上曝光,看了一下片名,才想到:「啊,是這部片。」

因為我早在半年前就聽過這部片的名字了。時間拉回今天二月初的時候,搭著爸媽的車通過我家前面的小巷時,看到有一些區塊被圍住了,我媽不經意地提起:「他們好像在拍電影喔!」

「是喔。」不知為何,明明是這麼有趣的事情,就在我家走路一分鐘以內的距離,我當時卻只是抬了抬眼,就任由遮擋視線的帆布從我眼前消失。不知道當時在我心上的是什麼事情,蒙蔽了明明是這麼難得的機會。後來我常常想,要是我當時可以過去探頭探腦一下,也許就可以看到他們是怎麼拍電影的。所以有的時候真的要留意自己的內心的東西,當那些東西脹得越大的時候,往往會讓你看不見其他美好的事物,最後竟視而不見得讓它從眼前流逝。

他們也許在那邊拍了一段時間,所以隔了幾天,當我跟媽媽又在巷子裡準備要出門時,突然又看到他們的工作人員跑了過來。

我媽突然開口問道:「你們在拍電影嗎?」

「對。」看起來比我年紀還小的男生老老實實地回答,一點也沒有賣關子的意思。

也許是看對方年紀比我還小因而放下了警戒,或是因為這裡就離我家幾步遠因而讓我充滿安全感,一向避免跟陌生人講話的我居然也理直氣壯的加入了攀談:「是什麼電影呀?」

「青春校園喜劇。」

「哦....,」聽起來有點廉價的題材,我記得我當時這樣暗想,「那什麼時候上映呢?」

「大概今年暑假的時候。」看起來就未經世事的年輕男孩,真的就這樣有問必答。

「片名是什麼?」

「我的少女時代。」

聽起來好遜的片名,而且讓我想到韓國女子團體少女時代,我應該永遠記不住吧?當時故作親切的道謝之後就隨即上車離去了(而且是那種年長的人對年輕人展現的那種親切)

其實我真的沒記住這個片名,直到我再度在youtube上看到這個名字,記憶才又被喚醒。一開始我還耐心地檢視兩個不同版本的預告片,想找到在我家附近拍的片段,結果還真的被我找到了一幕,儘管只在預告片出現了一秒鐘的時間,還是讓我興奮地到處炫耀:「就是在那幾分幾秒,那是我家隔壁的巷子喔!」其實光看預告片就知道,正如那位老實沒有心機的年輕人所說,這就是一步青春校園喜劇,這也意味著,深度有限,只能期待輕鬆、好笑的劇情。但另一方面,它又隱隱約約吸引我,因為這部片描述的年代,正好也是我的青春年代。

於是看在主題曲好聽、我家附近有在電影中有出現、懷舊情懷的可能,我看了這部電影。結果一開場,就是我家附近的場景,原來劇情安排女主角跟女配角都是住在我家隔壁的巷子上,所以除了一開場之外,後來還出現了很多次我家附近的畫面。除此之外石管局附近也有入鏡,那附近的氣氛古樸可愛,早先就是拍婚紗的熱門地點,近年來的青春校園電影也常常在那邊取景。另外,也是劇情中重要的地點─溜冰場,看起來是在象山山腰上的溜冰場。看國片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指認劇中的場景。

除了場景之外,一開頭的地方確實也笑料十足,而且十分貼近我的青澀歲月。那時是剛從國小畢業的尷尬時期,每個女生都被迫在升上國中之際剪上不合臉型的過短短髮,我當時也是每天都在跟我的自然捲掙扎,每天都在想不同的方法讓頭髮看起來比較直。記得有一陣子因為在報紙上看到嬰兒油對髮質有幫助,我就每天洗完澡後在頭髮上塗上大量的嬰兒油,也沾沾自喜效果確實不錯,因為頭髮至少不再蓬而毛躁,只不過不只一個人告訴我「你頭髮看起來很油」....

班上也總是會有幾個女生坐在教室的後方,利用上課的時間抄寫流行歌的歌詞,一起互相嘻笑說哪個偶像明星是她的老公。(這個部份我是沒有加入,因為當時我還是裝模作樣、自以為高尚的那群學生,所以不屑迷戀明星的外表)記得當時的導師看到一個女同學在上課抄寫歌詞,就直接抽起她正在抄寫的那張紙,用大家都可以聽到的音量說:「如果真的要寫,就要寫自己創造的東西,幹嘛去抄別人的東西,完全沒有意義。」其實也沒有說錯,只是她不懂那是我們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紀,於是每一首悲傷的歌詞都好像是在寫我們的故事,即使只是發現上週開始注意到的男生其實有女朋友這種無聊的小事。還有如電影所說,即使到了高中,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書局或文具店,國小的時候會買明星的護貝卡(但都是日本女星),國中之後就是迷戀於收集可愛的信紙,再拿這些信紙寫給幾乎每天都會在學校見面的同班朋友。

電影中,飾演女主角的好友的過動短髮少女,其實也一點都不誇張,那時幾乎每一個班上都有這樣的中性女孩,她們通常運動細胞特好(連男生都會敬她們三分的程度),會以偷抓其他女生的胸部或掀他們的裙子為樂。那時我們班上也有一個這樣的女生,她比其他女生都來得更單純,更像一個小朋友,她不介入當時女生們喜歡的「最好的朋友」的遊戲,只是忠實地扮演一個逗大家開心的腳色。那時瘋狂之際,我們每天下課都上演追逐戰、廁所鎖門潑水、也不顧內褲是否露出的在地上扭打發洩過剩的精力。這些橋段直接映照我的青春,而這大概是電影中最美的部分。

平心而論,撇開我家附近的巷口、共同的青春記憶,這部電影的步調過慢、一些貫穿劇中的梗也不夠精緻、有些對白太矯情、結局缺乏美感(大概只有台灣偶像劇的水準)。譬如說,男主角總是強調的「炸醬麵,醬跟麵要分開。」這個台詞聽第一次還好,聽到第三次就覺得很無聊,沒想到最後大結局,男主角在重逢時的第一句話居然也是這句,還是從成熟的言承旭口中說出,真的是非常不搭,本來因為主題曲正慢慢堆疊累積的感動,在這一刻立刻消散無蹤。

不管是真實的人生或虛構的電影,最完美的結局也許並不是重逢,若是重逢,也不是非要相愛。其實電影中,我們會被感動的原因都是因為它真實的那部分,譬如說真實的呈現我們青春的樣子,沒有人在那個時候光鮮亮麗,每一個人都幼稚過、犯過錯,但是就是因為那份真實才顯得真摯。而我們都知道,在真實的世界裡,言承旭這樣的條件早就已經跟在國外認識的正妹結婚,陳喬恩也不會碰到劉德華,但是那又如何呢?如果再多年以後,你的心中還能有另一個人的存在,多年前他所說的話還能成為現在的力量,那麼不用去facebook尋人,你也會知道這其實就是最浪漫的事情了。這樣在愛情故事裡的殘缺,未嘗不是人生故事裡的圓滿?而在電影裡的形式上的圓滿,卻往往讓電影背後的意義失焦,成為最令人遺憾的殘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