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山與水


初訪Innsbruck前,先在網路上看了許多照片,被它群山環繞和青藍的河水驚艷,以至於還沒到訪,就有一個既定的印象: 這是一個有壯麗美景的城市。結果真正親臨此地,真的看到了四周高聳見雪的連綿山脈、也看到了帶來深山寒意的清澈河水,卻沒有太多興奮與感動。
旅行到底是先做功課好,還是留點驚喜讓自己發現好呢?以我自己的經驗,我在拜訪一個城市之前,通常都對於做功課興趣缺缺,一方面是懶惰,另一方面是因為根本還不認識這個城市,如何能對城市有興趣呢?通常知道的除了城市名之外,就是一些很表面的印象,或是網友的片面之詞。然而從當地回來之後,因為真的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身體感受了這個城市,而對城市產生了情感,反而會意猶未盡的查詢該地的歷史、人文,和所有去過的或遺漏的景點。人與城市的感情果然是要靠親身體會,才能夠連結。相反的,若是先被別人所拍的照片打動,才親眼看到那片風景,不管是多好的風景,都會因為早已洩底而蒙上失落的陰影,感動也打上折扣。
不過這次的失望,除了既定印象已定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
每次進入奧地利,就會被道路兩旁極靠近的山脈所震懾,那些靠近道路的山通常都很陡峭,山壁的紋路清晰可見,山壁縫隙裡的積雪更增添了威嚴;那些遠一點的山則幾乎被白雪完全覆蓋,山形優美而壯闊,總之由近至遠,令人嘆為觀止!這次的經驗也十分類似,一路上有群山相伴到達目的地,甚至深入Innsbruck的老城,只要向街底望去,就是寬闊雄偉的高山,籠罩在城市的建築之上,幾乎覆蓋了大部分的天空。那種美,初見確實令人驚艷,但是漸漸的,卻有種被困住的感覺。
這才想起,山一直給我這種感覺。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幫我報名了毛克利營(類似童軍營),坐上遊覽車沒多久我就後悔了。車子在我當時的眼中,似乎是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才到達營隊的目的地。那邊大概是某個森林遊樂園吧,總之是相當偏僻的地方。我當時不到九歲,根本不能適應在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睡覺,每天都哭著想找媽媽,我還記得當時排隊投零錢打電話的心情,相當心酸(大概跟當兵打電話差不多吧)。仔細想想,當時其他小朋友都玩得很盡興,開心的想隊呼、爭取團體榮譽(而我當時就覺得那超蠢的),我媽應該也是因為其他同事的小孩玩得很開心才想讓我也去的,沒想到對我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完全無法樂在其中。還記得我那短短三天兩夜之間,常常站在營區的邊緣,望著遊覽車的停車場,和對面的山頭,一心想著要怎麼出去,悲哀自己在山脈之間與世隔絕。小學二年級真的會知道與世隔絕這個詞嗎?可是我真的記得我當初就是這麼想的。然後我一直在心中踏喊著,我想出去!我想出去!
小時候父母也常帶我跟妹妹去爬山,現在講來雖然很高興當初能因此有機會認識這麼多植物,但是當時對我跟妹妹來說都是件苦差事。因為爬山很累、很辛苦,而且每次深入山林裡面,就覺得離外面的世界好遠,那是一種隱隱的不安感,因此每次上山就期待著何時可以下山。相較之下,如果是去海邊玩就是完全令人興奮的行程,沒有一絲壓力。所以小時候我爸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跟我妹都異口同聲說,那我要當智者!
年紀漸長,越來越能體會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有時候在山林之間,身體裡某些沉睡的感知會突然被喚醒,彷彿感覺到原來我們也是動物的一種,被自然吸引是天性使然!我承認那種感覺非常的奇妙,也能讓我得到真實的愉悅和放鬆,同時也是假日最好的休息。但是,前提是我知道只要我想要,我隨時可以回去我原來的世界;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可以離開。我無法想像居住在山林之間,我無法忍受被連綿相疊的山脈困住的感覺,這一點,我跟我幼年的時候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我在Innsbruck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不如預期、或是無法超越預期的失望,還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彷彿被推到了世界的邊緣。即使我如此的喜歡河流,而那裡的河水真是透淨的令人屏息的,但一旁的山還是太高了點。
而海洋又給我如何截然的不同的感覺呢?一望無際的海洋同樣的壯闊、浩瀚,可是卻讓人舒坦。以前大學的時候,不管心情好還是心情壞,都想繞個路去看看海,讓潮水聲安慰我、讓海洋包容我所有的負面思想和牛角尖。海洋給我自由的感覺,這正是它最美的原因。
四面環山的Innsbruck Altsta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