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兒時的朋友

今天是我國小的一個朋友生日,11月20號,自我國小五年級開始就深深的刻在我的大腦深處,這十幾年來從來沒有忘記過。只要當日期到了這個數字,我就自然會想到:啊,是她的生日!

這個朋友對我來說很特別,但裡面同時也摻雜著很多不好的過去,以致於我每次想到她,就會想到,我曾經對一個人的友情是多麼的執著。

小時候我對朋友的喜好非常的直覺,而且喜惡分明,喜歡的朋友就可以整天繞著她轉,跟她做什麼都很開心,不喜歡的就一句話也不會想講,態度大概也很惡劣(其實我也忘了,因為完全忽視)。記得國小五年一分班之後,我就跟座位附近的她開始熟識,很快的,我就喜歡上這個新朋友了。當時我喜歡她大概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因為我記得我回家後不厭其煩的跟我媽說我有多喜歡這個新朋友、她有多麼好,依稀記得我把她從頭到腳稱讚了一遍,當然連個性都沒有放過。印象很深的是,當我鉅細靡遺說完她的優點後,我媽的表情卻是不以為然的,儘管我媽並不認識她。過了幾週,有個星期六剛好我媽來學校接我,我就指出那個新朋友給她看,我說:「你看,就是她,她很漂亮吧!她腿很漂亮吧?(我真的記得我好像有特別稱讚腿)」但我媽看了,依然是沒有好臉色的說:「會嗎?我覺得很普通啊。」或是「我覺得她沒你說的這麼好吧。」當時不明白我媽為什麼是這種反應,為什麼在我很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她的反應是潑冷水呢?不過現在倒是可以理解了。

後來的事情,就暫且不提了。那是一段很奇怪的時期,現在回想起來很訝異我怎麼度過的?我的心狠狠的受傷了嗎?終於學會同理心了嗎?(儘管學的並不好)

不過最後在六年級的下學期,某次段考完後她邀我去她家玩,那時我真的覺得是我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候了!她先交代我她阿嬤喜歡有禮貌的小孩,所以我見到她阿嬤的時候,恭敬的打招呼只差沒有敬禮。我們一起畫畫,一起聊明天要打躲避球的事情。國小畢業後,我們進入同一個國中,而且我們依然還是朋友,儘管不同班還是常常一起放學騎車回家。還曾經陪她一起向學長告白,陪她打電話給網友坦白其實她只是一個國中生。

在更後來的時候,有次她跟我說,我覺得你國小怪怪的,你到國中才變成正常人。

更久更久以後,就很自然的斷了聯絡。

今天透過facebook聊了幾句,又回想到了小時候的心情,也驚訝這種對一個人的莫名喜歡好像還殘存在心裡。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The same mode

某天,無意間翻到一張舊卡片,隨意的翻開,竟被字裡行間流露的真情感動了。闔上卡片仔細思考,赫然發現這是第一次你認真的讀這張卡片,儘管署名的日期可能已經是三、五年前了。你開始推敲當年的細節,究竟是如何收到這張卡片,又是在什麼心情下閱讀的?所有的事情卻模糊的像午睡的夢境,印象泛黃、薄弱。想必當初你是草草的看過,就把它又收回信封的吧,以至於你讀到了上面的字,卻沒有讀到寫字人的心情。像是時光旅行般,你很遲很遲的才感受到自己錯失了什麼。你百般懊悔的想起過去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刻意的去想,而是那些你從不曾在的事情一幕幕的跌進你的思緒,悔恨加劇之下,突然又急又慌的想挽回些什麼。你試圖用你僅存的聯繫方式,把你剛剛那幾分鐘、那幾個小時想的事情一傾而下,你熱情的表達你的懷念,同時也不忘責備當初的疏於維繫。在沉寂了這麼多些日子之後,你擔心過分殷切的訊息會顯的唐突,但是你更期待會收到什麼回應。

那回應當然是令人失望的。

試想,對方可能是在下班後,正準備漫無目的上網發呆的時候瞥見了你的訊息。他看到這麼久以來都冷淡沒消息的人,突然寫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字過來,當然也是嚇了一跳,不過他今天已經經過了一整天的工作、開會消磨他的精神,所以他只能用僅存的精力「瀏覽」你的內容,你那頭澎湃感情化成的文字,到了他這頭已經經過了太多的通道衰減,他沒有情緒的讀著一個早就從心上除名的人寫過來的信,你期待他能有什麼回音?拜託,他明天還要上班耶!但這並不比你在幾年之前來的更無情,因為你當時的毫無感覺也同樣的刺傷了他。

這只是一個情境假設,並非真實事件,但也不全然是假。

最近有一種很深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兩個人能夠在同一個心情上談話,雙方都可以暢通無礙的藉由言語傳送和接收情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有時候毫無感覺並不是故意、甚至惡意的,就只是當時感覺神經被什麼東西阻斷了,因此感覺不到,也錯失了回應的良機。然而時機是最重要的,所謂一期一會,都是錯過之後才瞭解到的。

有時候想想這也是緣分的一種吧?我們都對彼此有情,卻因為時空上的不一致,終究沒有交會的時候。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站在自己這一邊


"希望這次是最後一次這麼蠢"
每次都這樣講,
但是這"最後一次"總是一來再來。

村上說人的個性是不會變的,
每次說什麼下定決心要改變如何如何,
都是浪費能量的活動,
因為不出多久又會故態復萌、回歸原狀。
雖然這樣的想法很消極,
但說的真好。
所以最後人就在使勁做一些改變、維持一小段時間、恢復原狀、萌生想改變的念頭,
不斷循環的度過一生,
但是整體來說,
什麼都沒改變,
終究是徒勞無功。
以數學來說明,
應該是一個時間函數的弦波吧。

最近總覺得我自己還像是一塊黏土,
還沒有決定好自己要定形成甚麼模樣,
要愛恨分明、
還是要以和為貴?
要汲汲營營、
還是要隨遇而安?
我還不知道怎樣比較好,
就只好在中間徘徊,
偶而放肆的發脾氣,
就算沒在下一秒後悔,
也會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心慌難耐。
我多想要有一個絕對的做法,
做了就不回頭,
就像看到綠燈就前進、
看到紅燈就煞車那樣的清楚明確。

我已經27歲了,
每次在心慌意亂的時候想到這個事實,
就羞愧的不敢相信我居然跟十年前、十五年前一樣毫無長進,
再度為了這種愚昧的事情所擾。
我只要想到我媽媽在我這個年紀就已經生下我,
我就覺得自己非常滑稽可笑,
世上有這麼多需要在意的事情、
尤其是關於自己的事情,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怎麼想?
更甚者,
還想試圖改變別人的想法!

難道最後只能攤手說:
沒辦法,我就是這樣的人?
然後終其一生都要這樣被擺布嗎?
我不接受...
村上的結果論固然殘酷的真實,
但我終究不是結果論的信奉者。

也許我只是那種要花比較多時間來接受自己、喜歡自己的人吧。
如果自己的小孩,
被其他的家長告狀了,
你會馬上賠不是、
並且回去揍自己的小孩一頓,
還是心裡相信小孩之餘保持中立態度,
先了解狀況再說呢?
過去總是因為別人的話語或態度,
羞腦的省思自己不對的地方,
簡直就像是徹底不相信自己小孩的父母。
這樣的小孩應該會自尊心發育不全、
覺得自己卑微渺小、
永遠做不好事情吧。

為了彌補內心那個自信心委靡不振的小孩,
我不想再苦苦為別人找理由,
這一次,
我想要相信自己是對的,
我想要無條件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It's now or never


"It's my life"是我在高中舞會上,唯一high的起來的一首歌。我是屬於在舞會中比較熱不起來的人,也無法自然的跟隨音樂節奏律動,每次參加舞會遇到high歌都覺得很尷尬,尤其是看大家恣意舞動身體時,我只能嘗試做一些很不協調的擺動,並默默祈禱沒人看到我的蠢樣。

在還不能使用酒精的時代,只用音樂當解放自我焦慮的催化劑,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It's my life做到了。印象很深刻,只有那次(應該是高二的時候),跟著大家一起跳躍、大喊:It's my life!!

汗顏的是,一直以來我都沒查過整首歌的歌詞,除了那句"It's my life"之外,真的一無所知。今天無意間邊聽youtube邊看了歌詞,發現真的是超級激勵人心!比起高中的我,現在的我更需要這樣的歌詞!It's now or never,其實就是近期有點氾濫的一句話「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老實講這句話聽得有點厭煩,因為總覺得帶有一點強迫性的味道。It's now or never聽起來卻覺得是一句在自己心裡響起的話,含蓄又衝擊力十足。這種話不需要別人來說教,也不是宣傳的口號,而是非常私人的醒悟。

"Like Frankie said I did it my way" Frankie是誰呀?還特別去查了一下。(請見Frank Sinatra-My Way)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幹嘛就沒問題,別人不理解不認同也無妨,I do it my way。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我們有知的權利

最近某家標榜天然的麵包店因為是否添加香精而引發熱烈討論。此麵包店在台北紅極一時,展店速度也很快,在台北市各處都能看到它門的蹤跡,甚至在香港、中國都有分店,如今被拋出這樣的議題,大家都很錯愕,又或者是興奮?錯愕,是因為戳破了消費者視之為天然美食的假象;興奮,是因為幸災樂禍的看到風光的商號被揪出內在的敗壞。

其中點燃這件事情的源頭,就是一個部落格寫出「這種濃烈的香味,天然食品根本做不出來」,進而懷疑此麵包店根本是使用香精,並且自行用香精實驗,用成品味道極似該麵包店的麵包來佐證。當然,整個過程並不嚴謹,嚴格來說也過於主觀。但是該麵包店對於指控的反應卻令人更起疑心,從一開始全盤否認使用香精,到後面承認只有使用「天然食材製造的香精」。這下不論這個香精到底是不是天然食材製造的,所有曾經買過麵包的消費者,應該都會有被騙的不舒服感。因為該麵包店的麵包並不便宜,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的不只是好吃,更是它所標榜的「健康」、「無添加」。

針對這個議題,今天無意間看到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論點:「消費者不改善飲食口味,添加物的問題就永遠不會改善。」這好像有點雞生蛋、蛋生雞問題的味道,或是像是之前大家討論媒體亂象,最後歸咎於市場經濟: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所以普遍的觀眾是造就今日媒體亂象的罪魁禍首,大眾的口味促成合法或違法的食品添加物橫行在我們的飲食當中?一切聽起來好像合理,是嗎?

因為腥羶色的題材可以激起民眾的好奇心、因為裸露的鏡頭可以贏得收視率,所以新聞可以屏棄重要國際新聞、集中報導富家子弟的荒唐生活,所以電視節目的女明星們穿著養眼的聊感情或家務事。但是新聞或傳媒除了迎合大眾口味外,應該有還更重要的使命,譬如說讓民眾有「知」的權利。我們一般人有各自的工作,不可能每天緊盯政府發了哪些公文、跟哪個國家簽訂了協議、也沒有管道知道千里外的中東發生戰爭或埃及的民眾為了什麼而走上街頭、動搖政局,而這些事情跟我們或許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絕對有間接的關係,它讓我們知道身為台灣的國民、或是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將面臨的問題或是肩負的使命。這是我們對新聞的期待,期待新聞的內容讓我們成長,然後觀眾的回饋再讓新聞成長。而如今卻是完全的相反過來。我認為,所謂大眾口味是由提供者跟被動接受者共同創造的。

而食品安全又有別於媒體問題,差別在於當前討論的媒體問題不在「欺瞞」,而食品安全最令人疑慮的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吃進了什麼。以毒麵粉事件為例,統一布丁是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問題食品,它的成分含有:奶粉、雞蛋萃取物,副原料有蔗糖、高果糖液糖、海藻抽出物、椰子油、焦糖醬、香料、天然色素梔子黃、天然紅麴色素,雖然裡面含有一些可疑的成分(那究竟是甚麼東西?),但哪裡也沒寫出用了順丁烯二酸酐等化製澱粉。消費者如果根本不知道裡面含有什麼,那又如何再進而做選擇呢?添加工業原料已是確定傷身且犯法,若再退而談添加香精,我相信,如果民眾知道號稱天然的麵包其實添加了香精,一定有很多本來打算購買的人停止再購買該商品,當然也有人會覺得好吃勝過天,這都是個人選擇,但是我們有知的權利。不能等被發現在關東煮、粉圓裡添加工業化合物,就推說是為了創造民眾喜歡口感;被發現在麵包中使用香精,才說因為大家都喜歡重口味,刻意隱瞞就是剝奪了我們知的權利。

關於食品安全,一般的民眾都不是專家,我們吃街上買來的麵當晚餐、喝手搖飲料店的茶品或果汁、啃麵包店的麵包當早餐,這都是很普通的日常生活。有人說,要吃的健康,就要什麼都自己做。但是在這個分工精細的社會裡,難道我們還要自給自足在家裡的陽台種稻米嗎?食品安全有一部份必然要由政府機關來把關,譬如擴大食品內容標示,除了超商的商品外,麵包店、手搖飲料店也都要有更清楚的內容物資訊公開給消費者;另一部分就是民眾是需要被教育的,要知道吃什麼才是對自己好,而吃什麼又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不管是新聞、還是食品,我所在乎的,就是我們有知的權利。只有在資訊公開的前提下,我們所做的選擇才真的是我們的選擇,而不會像楚門的世界裡那樣,所有看似是出於自我意志的決定,其實都是別人安排好的。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多事之夏

夏天通常都不是我的季節。
近幾年的夏天,都沒發生什麼好事情,總是在炎熱的天氣下發生令人生厭的事情,然後一股烏煙瘴氣就潛藏在腹中,無法吐出也難以消化。
夏天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仔細回想起來在近幾年之前就是如此了:像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在圖書館裡一個字都念不下去的痛苦;像大學的暑假,專題的進度停滯不前,行屍走肉。
但偶而也發生了一些好事,像是Travis。

無論如何,我好像已經超過了可以任性的年紀了。學生時期,可以任性的因為心情不好,就不來學校幾天,放自己幾天假,揮霍的用浪費時間。因為我在傷心啊,理直氣壯的。但是現在,如果因為心情不好就不上班,未免太幼稚了吧,沒有人會同情你的。這麼一想就覺得大人真是不好當。至少我印象所及,我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心情不好」不去上班的。

也許我真的過的太自由了,身上沒有責任,才會感覺輕飄飄的,沒有目的地可以降落、沒有地面可以站穩。

一個人活了這麼多年,在本質上早就存在一個慣性了吧!如果要試圖去改變它的方向,真的是非常花力氣,不過既然知道那是對的方向,還是要逼著自己去做才行。就算充滿著痛苦跟不願意,抱著眼前一定有亮光的期待在黑暗的蛹道中一步步邁進,信念是最重要的。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選擇性

事情要選擇性的在乎。

這樣才不愧對自己,還有愛你的人。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時間表


想念那段可以在白天理直氣壯閒晃的日子
因為我昰學生
因為還不真正理解機會成本的重量
所以於人於己都可以問心無愧
沒有罪惡感的享受午後的空氣
揮霍青春的時光

現在就算比起從前有大把的空閒
也沒有那樣合宜的心情
即使有藍天白雲綠樹相伴
時間表還是在某個地方滴滴答答

未來一定還是會想念這段時光的吧!
就當作是替未來的我珍惜現在。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生物實驗

高中生物課有一堂是做驗血型的實驗,老師準備了驗A型跟驗B型的溶液,以及包裝好的無菌針。實驗的步驟大致是這樣:將自己的手用無菌針戳一個小洞,擠出些許鮮血,再分別加入A型和B型的溶液,遇到哪種溶液會有沉澱,就表示自己是屬於哪種血型的。當然如果遇到兩種溶液都不沉澱的話,就表示是O型的...(當時我們班有個同學很沮喪的給老師看他千瘡百孔的手,說:「老師,我已經試過很多次了,為什麼兩種都不會沉澱?」)
在這個實驗中,「將自己的手用無菌針戳一個小洞」這個步驟,老師特別有說明可以請鄰坐的同學幫忙,因為自己對於針一定會恐懼,很難獨立完成這樣矛盾的行為。但是當時的我,堅持獨立完成這件事情─不假他人之手,用我自己的右手、刺破我自己的左手指。當然一開始也是掙扎了很久,遲遲無法動作,但是最後還是心一橫的刺下去了,一滴紅色的血珠瞬間冒出。為什麼我要強迫自己這樣做呢? 因為我想證明自己是堅強的人,遇到不得不讓自己痛的時候,不能懦弱的逃避,一定要自己親手去面對。或許這種理由有點牽強可笑吧?不過是一個生物實驗,不是嗎?不過當時我真的是這樣想的 。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世界很小

Facebook其中一個讓我討厭的地方是,
「世界很小」的感覺。

往往你以為自己有不同的交友圈,
國中的、高中的、社團的、公司的,
但是有了Facebook之後,
就會發現都是同樣一群人,
「原來你也認識他?」
於是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保留。

相較之下我喜歡世界很大的感覺,
以前出國都是因為這樣的感覺讓我格外興奮,
也讓我跳脫狹窄的思維,
不再原地鑽些無聊的牛角尖,
暫時的。

可是我現在並沒有世界很大的感覺。
在遙遠的一隅,
方圓三四公里之內,
重複的過著一樣的生活,
不知不覺就忘記「遙遠」了。

世界其實是在自己的心裡的。
我想要看看星空,
讓幾萬光年遠的恆星用幾萬年前的光波告訴我,
你在煩惱什麼?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Erlanger Frühling


以春天為名的慶典,
春天也真的很配合的來報到了。
今天我在Erlangen,
穿著短袖跟薄外套,
和煦的陽光還不吝嗇的帶著暖意,
在這樣的盛情下,
一整個下午為曾動過撐傘的念頭。

一路上欣賞人潮、
時而駐足觀察枝頭冒出的新芽跟初綻的花苞,
舒服的氣氛讓我想在公園的草地上和著泥土氣味睡個午覺。

終於可以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這樣歌頌春天。
求學時代不知道被迫寫過多少次關於春天的作文,
其實當時真的是很勉強去想像,
然後再去堆砌文字,
因為在四季如春的台灣,
即使是冬天樹上依舊有葉,
只是不那麼綠罷了,
春天到訪的力道也就沒這麼強烈了。
而此刻我在春天的籠罩之下,
不敢置信兩週前天上還飄雪,
感動又感激的看著眼前的綠草和急欲探頭的花蕊,
天空藍的非常清晰,
令人貪婪的想把所有的一切盡收眼底。

在活動的舞台上看了小朋友的體操表演,
年紀從國小到國中年紀的年輕少女們,
認真的做著每個動作,
轉圈、側翻、下腰...,
最後還互相支撐做出高難度的動作。
說真的,
動作並不完美,
每個人的動作也不一致,
互相支撐的時候也不夠穩定,
但是他們謹慎、認真的表情,
為了維持平衡顫抖的手,
卻著實感動了我,
比起奧林匹亞選手的完美無缺,
這樣的表演更加真實。
尤其看到她們緊張的表情,
在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姿勢之後轉而放鬆又自信的看著觀眾,
如何不發自內心的替他們鼓掌呢?
其中一個橋段是以Unfaithful的伴奏做為音樂,
看著看著居然會熱淚盈眶。

晚上八點過後,
日沉星月升,
天邊的靛藍配上新月及星芒真是美麗,
也不禁納悶新月怎麼可以這麼亮呢。
空氣中充滿松柏的氣味,
溫度像是高雄冬天的傍晚,
但是少了蕭瑟多了期盼,
因為這可是Erlangen的春天。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你怎麼想?


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

在做任何抉擇之前,
你最在乎的並非自己的喜好,
而是「別人會對你的選擇怎麼想」。

驚覺得太晚,
但遲了總比沒有好。

雖然沒有把握可以徹底掙脫這個枷鎖,
但至少已經意識到手腕上的粗繩。

最近突然覺得,
曾經這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真是太傻了。
為何要在意別人多管閒事的碎語?
我的行為出於我的自由意志,
漠視雜音不只是因為這樣比較帥氣,
更是因為,
這是我的選擇,
不是你的!

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就是認清自我。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批評

看完Into the wild之後,感觸良多,一有空檔發呆的時候,就一直思考電影的片段跟其中的意義。

突然想到,很多去澳洲打工遊學的人或許也跟片中的主角有一樣的想法。也許對現實很不滿,內心充滿矛盾衝突、憤世嫉俗、對這個社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於是想出走,把自己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看看自己能夠做到怎樣的地步。

不知道為什麼,心底突然冒出一些雜音:「那只是無能的人想逃避現實而已」「這樣一年有什麼意義?」「要玩不如就好好玩一兩個月,為了工作賺錢真的很沒意義。」將近一年多前在Facebook上無意間讀到這些人對打工旅遊的質疑,就這樣記下來了。

油然而生的厭惡感,尤其是對說出這些話的人。

首先,靠自己的能力賺旅費,再四處遊歷,為何會很沒意義?任何經驗都是有意義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真的靠自己努力掙來的嗎?你以為你沒有那樣好的父母、那樣好的環境,你還是能夠出類拔萃嗎?(問題是你真的覺得自己現在出類拔萃了?)如果可以真的經歷以一無所有為起點,去體驗你沒經歷過的生活、去認識你之前不曾有機會接觸的人種或階層、花許多時間去親近自然、學習感受自己是一個動物而不是高尚的與眾不同的人類,對人生來說可以是多麼的重要的體會!的確,那不能為你帶來財富、名聲、對世界的影響力,但是這可能可以影響你終其一生的人生觀,影響你決定用什麼姿態過完剩下的人生。有些人過完一生,還不知道自己人生中心價值是什麼吧。

再來,別人想去打工遊學,管他是想逃避現實還是貪圖高額的勞工薪水,是礙到你了嗎?憑什麼你覺得自己有資格批評?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不是最簡單的道理嗎?你高興譁眾取寵的生活,那是你的選擇,別人想藉由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也許有他必然得這麼做的原因,一點都不可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自己的心魔需要克服,因此大家選擇不同的路,沒有哪個比較高尚,看不起別人只是顯得自己無知而已。

我真的不能明白批評的意義。你不喜歡這個東西,在沒有妨礙到你的自由的前提下,你就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就好了,批評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所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欲求不滿的人,才有這種閒功夫批評別人對自己的人生做的選擇。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節制

Logging off FACEBOOK on my mobile phone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do the meaningless surfing on it. That's the way how I control myself.
I know it's very stupid, but it do work out!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運動

精疲力盡的離開游泳池,室外的冷空氣照例不留情的打在我的臉上,身體感受到了低溫,卻不覺得冷。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身心正處在一種奇異的狀態,無疑是非常舒服的、平靜的。早先爭先恐後冒出的負面情緒都被壓制得很低很低,毫不妨礙愉悅在我心中舒展。真的是非常奇怪,不管是跑步還是游泳,都是毫無理由的折磨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忍耐氧氣稀薄的痛苦、逼自己不管肺部的灼熱脹痛、還有承受四肢痠痛,卻不是為了打獵、捕魚,只是為了折磨自己。然而在事後,身體卻用愉悅來獎賞我。能夠在運動過後,吃頓好吃的飯,也不是運動的功勞, 是腦子在工作、是心理在受煎熬,不過身體卻只嘉獎運動行為。
突然想到在國中的時候,因為考試不順,而故意在寒風中,穿著短袖短褲、爬上屋頂,什麼都不做,只是站在空曠的至高點,看著遠方,靜靜讓皮膚承受刺骨的風。我想要感受身體上的痛苦,不是為了懲罰自己,是我想要讓身體上的痛除去我紊亂的雜念,將我內心最裡面最渴望的念頭浮現出來,我想確認那會是什麼。如果真的確認了,就可以支持我再繼續前進。或許這跟運動是一樣的意思吧。我們需要藉由痛楚去剝離思想雜質、負面情緒,才能在最簡單的呼與吸之間,看到那些平時被雜訊掩蓋的中心思想。在最痛苦的那一刻,天地之間只有自己,和那個念頭。
如果還是生活在原始的時代,這些都是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但在現代這樣的社會,我們只有運動了。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憂鬱

應該是染了暫時性的憂鬱沒錯。

檢視自己的症狀:
1. 隨時都感到想哭
2. 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
3. 這個禮拜莫名了哭了四次,沒有明確的理由,可能只是一邊聽歌一邊感到寂寞
4. 心情很煩躁
5. 覺得大家都對不起自己
6. 不想交際
7. 持續心情低落
8.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她確認,的確是憂鬱沒錯。
能做些什麼呢?

靜靜的等它離開嗎?在自己徹底萎縮之前。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我對你沒有期待

檢視日常生活中反覆的低潮,
追根究底都是因為別人的反應跟自己預想的有落差,
而感到失望、難過、生氣。

事實上,
別人的反應不是操之在己的,
對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執著是徒勞無功的。

友誼原來跟愛情一樣,
都是不能強求的。
曾經共享的歲月,
終究是已經離的太遠,
硬是去從回憶中找尋證明,
在此刻這個時間點也沒有任何意義。
更何況,
回憶都是經過美化的幻象罷了。
隨著時間流動,
任何東西都會有質地上的變化。
別這麼濫情。

我對你沒有期待,
這才是最好的期待。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歷史的心結


晚上九點,門鈴突然響了。雖然這並不尋常,還是鼓起勇氣起身開門。一個陌生的亞洲臉孔,一開口是我聽不懂的語言,應該是帶著母語腔調的德文吧,我只好很抱歉的跟他用英文說:「對不起,我不會講德文。」他才轉而用英文表達,從零碎的單字中得知他想要借開瓶器。我突然好奇的問他哪裡來,他說:China。我帶著惡作劇的口吻用中文對他說:「那我們可以講中文。」
他愣了一下,也笑了,就在我轉身去拿開瓶器的時候,他說道:「原來你也是中國人啊!」
我盡量委婉的糾正他:「我從台灣來的。」
當然我應該要更理直氣壯的說,我是台灣人,不過當下我選擇一個比較和氣的說法。

關上門後,回頭想想,這是台灣人莫名的優越感嗎?
這真的很奇妙。如果今天有人誤認為我是日本人,我一定也會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但是可能會把這個誤會當作是讚美。如果有人誤認為我是韓國人,我當然也是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心中會納悶:我是很沒禮貌嗎?如果有人誤認我是東南亞人,我會尷尬的糾正他,並覺得今天遇到倒楣事。
而如果有人說我是中國人呢?這樣究竟要算是「誤認」還是根本就是他的「認知」呢?在這一點的疑惑上,我選擇不說「不」這樣否定的字詞,而且直接表達「我是台灣人」。是的,我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不說「不」是我個人的自以為是的貼心,不想一見面就充滿敵意的感覺,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我的鄉愿。人家不管你的意願硬是要在名稱上吃你豆腐,你還在意他的感受?不過轉念一想,一般中國人只是單純從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認知,也無惡意。
不論誤認的國家為何,姑且不論背後的心情,都一概予以糾正,從這一點來看,並非優越感,只是單純的講出真實的狀況。但若仔細分析自己的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內心明顯的偏頗。譬如說,為何被說日本人會當作是讚美?大概是因為大家講到日本人,通常是會想到良好的特質:可愛、有氣質、有禮貌、守規矩。而韓國人的話,刻版印象就是他們很沒禮貌,在理虧的狀況下都能理直氣壯,雖然我沒實際上遇過,但是以前宿舍的同學遇到不少這樣的韓國交換學生。而東南亞人,其實光「東南亞」這就是一個嚴重的無知跟歧視了,因為對東南亞各國的狀況不了解,就狂妄的泛稱他們為東南亞,事實上不同國家國情肯定不同,風土民情也不同,這樣檢討起來,真的相當慚愧。也許是因為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生活水準都不如台灣,所以偏見就自然的形成了。我雖然不討厭他們,但是看他們群聚在一起還是會覺得有點可怕,甚至不乾淨(對不起),我雖然不會做任何無理的舉動,但坦白說,心裡確實覺得自己比他們優越,這不是我刻意思考而產生的舉動,而是思考我的舉動,判斷自己確實是有這樣念頭。至於中國,這關係就複雜了。是的,我們「同文同種」(雖然我現在只能承認同種,我不認為簡體字跟繁體字相同),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其實仔細想想,我會有這種意識跟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吧?國小開始,就是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還記得小時候要背中國各地的作物,考試還要寫填充題。這樣的教育,會讓我覺得雖然我從沒去過那片土地,但是我們共同用有一樣的歷史。其實到底是不是一樣還很難講,中國這麼大,這麼多不同的民族,彼此融合的結果,最終大家只能習得主流歷史,打勝仗的人、搶贏土地的人,強勢的留下他們的歷史(甚至是美化過的);被掠奪的、被抄家的,只能噤聲讓自己的後代學習敵人的歷史、敵人的國家觀。回過頭來,台灣人所擁有的歷史,跟中國人所擁有的歷史,至少在六十年前就開始走向不同的兩條路,甚至,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是從一百多年前,被割讓之後,就徹底的分道揚鑣。一百多年,經歷四代,我們都是被迫去接受命運,日本人來忍著配合,好不容易習慣了,蔣中正來,面對社會不公在生命的要脅下不敢違抗,好不容易走向富裕民主之後,現在突然又要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在這樣的歷史下,部分台灣人不願維持一再的忍氣吞聲,想的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我排斥被歸為中國人的理由。

日前剛好跟一個從幼稚園就認識的好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在他的想法裡,他覺得大家都同是同個種族的人,在他接觸到中國人後,他也覺得大家差別並不大,言談之中我可以感覺到他並不排斥被歸為成是中國人,甚至,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在我們委婉措詞的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彼此的想法不同,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問了一下彼此家庭的政治傾向跟「種族」。這真的不得不說,在德國的公車上,我們兩個台灣人在相隔五小時ICE車程的距離,居然在問對方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所以我忍不住笑了,是笑自己在這種處境還可以分你我,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過正如我所料的,他是外省人。所以說,這是歷史因素。如果只是六十年的分別,我能假想,如果那是我的歷史,我也許也有跟他一樣的看法。

在這一兩百年,全球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到如今,即使在和平的國家,不同種族的人齊聚一堂,大家會盡量表現的友善禮貌,然而每個國家的人背後都有因這些歷史所產生的普遍意識跟情節。譬如說以我目前認識的德國人來說,第一印象就是大家都顯得禮貌、有文化,再深入一點,會發現他們不吝於譴責自己黑暗的歷史,卻也無法掩飾對美國的厭惡。德國人不會向中國民眾反美或反日那樣激情,又上街頭又焚燒國旗的,他們不特別張揚,但是他們會在一些小地方上顯示他們對美國的反感和優越。譬如我同事曾經講到激動處,聲稱:「我討厭99%的美國人」或是「當初去美國的,都是在歐洲最笨最混不下去的人」當然他也有說到他討厭的原因:「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這百分之百是錯的」又,他們用IphoneFacebook的比例明顯比台灣低,甚至他們會對Facebook顯露出不屑,在應有盡有的大賣場裡,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3M的商品。之前跟一個還在念大學的德國女生聊天,他講到之後要去加拿大交換學生。我問他為何選擇加拿大呢?他講了一些選擇的心路歷程後,順口提到「因為我不想去美國…」她是討人喜歡的女生,親切有禮也很真誠,我很好奇為何他有這種先入為主的排斥?他說他不喜歡美國人的想法,他覺得無法在那邊待上六個月之久,而他的資訊其實也是從他朋友而來的,大概他朋友有遇過驕傲無禮的美國人吧。全世界的反美聲浪其實一直都在,原因其實也很多,但就我所知道的,部分德國人最不滿的就是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我不禁也很汗顏,在不久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在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是美國,美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地方,最國際化的舞台,至於紐約當然就世界的中心。而德國的不滿也許跟二戰的失敗也有關係,雖然他們從不羞於表達對二戰的抱歉、對希特勒的指控,但我有時覺得,他們只是要避免被譴責而率先表達自己善良的立場,另一方面,又尚未完全從戰敗國的灰頭土臉走出,否則為什麼現在還要看美國的臉色?為什麼現在不能像其他泱泱大國一樣擁有核武自持?記得在紐倫堡的納粹集合遺跡中,看到一張二戰時期的照片,那是美軍拿下紐倫堡,站在高處高舉美國國旗的照片,這是美國的勝利,納粹的失敗,不也是德國的失敗嗎?這在德國人的心中自然是複雜的情緒。而這一切,也不過是六、七十年前的事而已。

小時候瞧不起歷史課,膚淺的覺得,歷史不過是死的知識,是用背的就可以拿高分的淺薄學問。越長大越明白自己當初的無知,現在所有複雜難解的現象,都可以從歷史中去找答案,有果必有因。生命有限,歷史卻是在生命之上綿延累積,而意識形態像是宗教一樣,多數的狀況是一旦建立,便無法動搖,而這其中並無對錯,也許明白這一點之後,更能以寬容的心去面對不同的想法。我們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只是擁有不同的故事罷了。





乍暖的空氣

這幾天天氣變暖許多,路邊的積雪也終於在兩個禮拜後逐漸銷聲匿跡,但最讓我直接感覺到這一切的,還是空氣的氣味。這幾天一出門,都被迎面撲來的空氣給愣住了,這...不是台灣的味道嗎?
大家都說德國的空氣好,這我承認,除非在上班時間的馬路邊,要不然真的聞不到廢氣,不過我總覺得無味的空氣太「稀薄」了。台灣的空氣雖然有廢氣,但是有含有樹的味道、海的味道、攤販的味道...就是這些東西構成了許多的回憶;而德國的空氣,卻是乾淨到一點味道都沒有,加上零度左右的氣溫,常常覺得即使是深呼吸,也沒有吸到空氣的感覺。
不過就在這幾天,空氣開始有一些內容了,我仔細品嘗著,思索著:這究竟是像台灣哪裡、甚麼時節的天氣呢?大概是在台北的冬末,乍暖的午後吧。鳥囀聲不絕於耳,隨處一看,居然看到綠草。要不是樹還枯著,真的會覺得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了。誰會知道,退了雪的土地,居然是一片綠草跟上一季就落下的葉呢?
看著還亮著的天空,泛著一些橘紅色,感謝每天推遲的白晝,它讓我在此刻覺得對未來仍能有所期待。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咖啡加上酒精

最近開始覺得咖啡之於我,已經跟菠菜之於普派是一樣的了。每當我覺得效率不彰、睡意糾纏的時候,只要一杯咖啡,就可以徹底扭轉一切,心理到生理在半小時內煥然一新。除了工作效率變好之外,除了覺得自己變的聰明ㄧ些之外,甚至覺得對自己和對未來都感到無比信心。這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此有時候就把副作用放一邊,在重要的時刻便依賴咖啡的外力,讓最好的自己破繭而出。

今天早上為了今天即將迎接的重要工作再度攝取了咖啡。不過沒料到的是,中午以前又參加實驗室成員的PhD學位慶祝餐會,而喝了一杯香檳。

咖啡加上酒精,給我一種又清醒又迷幻的感覺....一方面又使勁的要控制住自己的意識,雖然這又是全新的奇妙體驗,不過下不為例。因為雖然我沒嗑過藥,但我覺得這種感覺應該是相去不遠。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Survive

大二的時候修了信號與系統的必修課,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頻域」的觀念,一開始非常不能接受,常常花數小時研讀幾頁課本,還是未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有一天下午,在雨豆屋(L棟宿舍下的自習室)念書,又看了老半天的信號與系統,因為遇到一個觀念想不通而窒礙了進度。可能是想太久真的想不出來,乾脆拿起課本沿著自習室裡面的走道尋找可以請教的對象,在靠牆的位置上發現了學姊。學姊大我一屆,聽聞是班上前三名,可以想見功課應該很好,更稀奇的是她跟我修了同一們的信號與系統,所以當時的我覺得她是再好不過的請教人選了。因此我靠近她的座位,禮貌的跟她說:「學姊,不好意思,我有一點信號與系統的問題,可以問你嗎?」只見在計算紙上振筆疾書計算的她,幾乎沒停筆,甚至連頭也只微微的轉過來,當然我擺出的課本也是連看都沒看就回說:「抱歉,我明天要考電磁學。我沒辦法回答你。」斷然的拒絕了。當時我大概從沒想過這種可能性吧,尷尬的說好,然後退後。我忘記當時我有沒有哭?但是我當時受到很大的打擊,卻也打起精神在白紙上寫著:「做人要靠自己,不能一味涎著臉希冀別人的幫忙。」因為與其消極的怨懟別人,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強一點。

後來進了公司又看到她。突然想起有一次為了要做EOS的測試,去使用別部門的儀器,這個時候她走進了實驗室,請別部門的同事幫忙量測ㄧ些東西,但是被那個同事以有其他的事情拒絕了,這時她卻更加理直氣壯的叫住他說:「可是只要一下耶!」

其實我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討厭她,因為他沒有義務要回答我的問題。但是當時她連一眼都不看的態度,是真的非常傷害我的感覺,以至於到現在,我還深深的記得那天的光線、她坐的位置、還有我心中的屈辱。

今天的感覺大概就是如此。每當處在不得以一定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就覺得很為難,如果讓我感受到別人的臉色,就更加難堪。事情過後則是覺得很沮喪,抱怨是無用的。然而現在似乎沒有當時那麼強健的心理素質,沒辦法快速將自怨自艾的心情扭轉成積極正面的動力。也許要先想清楚最根本的目的,比較好說服自己咬著牙跨越困難。

思考至此,突然發現在自己在決定事情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小事情要想很久,大事情則是都不假思索就做決定。譬如,衣服要買哪一種顏色呢?可以想一個小時以上還想不出來,甚至都挑了一個顏色買回家了,回家後還是繼續想「買這個顏色對不對呢?」大事情的話,像是大學選學校、選系,真的是想都沒想隨便選,然後工作也是我爸說投投看,就投了,哪一個部門要我,就去了。關於人生的目標,從大學的時候發現想破頭也想不出來之後,就徹底的放棄了,乾脆都不想了,甚至還天真的覺得以後也許自然就會有答案吧。結果,才發現這個問題越晚思考越是綁手綁腳,外在的限制只會一天比一天更多而已,可能的答案當然又更加遍尋不著了。

關於當前生活的目的,這個問題是被問過很多次了,我當然也有一套說法得以應對。當然那套說法整體上也是真的,不過卻不夠「強烈」,沒有強烈到我能為它奮不顧身。我想目前的狀況,與其說是外在的追求不如說是向內的探求,我到現在都還是無法對博士學位感到渴望,也對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可能的好處不感興趣(教書或在國外工作),不過我想知道我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始終逼自己做沒有信心的事情。聖媛跟我說:「做自己覺得困難的事情才會進步。如果還沒做就覺得可以做得到,就是本來就已經會的。」這陣子簡直像是座右銘般不斷提醒自己、鼓勵自己。也許這跟跑馬拉松也有點類似?不是跟別人比賽,而是不斷的去試探自己的極限。就算放棄的想法時不時會冒出頭來,最後還是要鎮定下來,我會靠自己的力量好好生存下來,因為沒有理由做不到,I will survive!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結束在十四歲

我想,每個人思想的深度最終是相去無幾的,只是發展的快慢不同。神童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在小小年紀就有不相襯的能力或思維。但是十年之後呢?當年的神童跟其他人的差距勢必所小,甚至也淪為凡人了。這就是神童的憂鬱吧。再者,年輕過輕的身心不適宜承受大人才需面臨的煩惱,在某些極端的狀況下崩潰而走向毀滅也是在所難免。
在十四歲到十七歲之間,已經不是小孩了,又還沒勾著大人的邊,矛盾、尷尬又自命不凡。父母師長搞不清楚你在想什麼,而這也讓你更得意、更堅信自己的與眾不同。有段時間我好像也是這樣,刻意不讀同年紀的人看的書,因為越是艱澀的書,才能顯示自己思想的超群;也常寫些多愁善感的文字,甚至常感嘆青春消逝(明明正是青春)。 現在已經脫離那個時期超過十年了,回頭來看...哪有什麼與眾不同呢?不過就是比同年紀的人愛胡思亂想罷了。卻也不知道怎麼的,有點懷念那時的心情:人生的一切都還沒揭曉,既期待又悵然的心情。「相信自己很特別」也是那個年紀專屬的自信吧。現在則是完全相反,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檢視這十年,也甘願承認自己並不特別有天分、也不特別聰明、也沒有特殊的優良性格。這樣坦然接受平凡,而更加淪於庸俗,也是一種悲哀吧。
突然想起國中時在聯絡簿上的札記裡寫著,要成為歷史課本裡面背誦的人名、決不成為庸俗的人。(這一段還特別被國中導師上課拿出來講)又想到去年對著公司主管流淚,哭的不是少的可憐的分紅,而是此刻庸俗不堪的人生。
本來其實是想談早熟、早慧未比是好事,不值得大家這樣歌頌。現在突然覺得,那些過早殞落的生命,或許是因為不忍自己成為未來可預見的那個樣子吧。大家總是要忘記自己的特別,走進尋常生活的。太早看透一切的年輕少女,認為只有死,可以讓自己停留在超凡獨特,阻止自己走向必然的庸俗。如果這真的是她的目的,那她的目的是達到了,在四十四年後的現在,還有人在網路上談論她,讚揚她的才華、臆測她的死因,她永遠是這麼特別,十四歲以前總是第一名又文采過人。但,沒有後來了。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特別與平凡根本沒有差別,也沒有分辨的意義,為什麼她沒有想到呢?
即使必然走向年少時最不甘的平庸,現在的我還是想活下去,因為我想知道在時間軸彼端還有什麼在等著我。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生活的中心



到了距離台灣將近半個地球的地方,卻還是一樣每天被時間追著跑。每天早上一樣在掙扎中起床,晚上一樣拖拖拉拉才去睡覺。甚至一樣每天在回家的路上懊惱著:「今天真的太不認真了,這樣不行啊。」
結果只是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著類似的生活。
當然心境上有點不同,比從前心甘情願,工作上也有比較新鮮的地方。不過就生活形態上,也沒太大的不同。
唉,這麼一想,我想要的可能真的只是賦閒在家,自由的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根本不用大老遠跑來這裡,折騰自己。
不過想到無事一身輕的十一月,並沒有想像中開心,完全自由的在家,也沒有「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根本什麼都沒做,每天空虛的要命,然後無病呻吟更甚以往。就好像學生時代無數個寒暑假一樣。明知道時間很長,要好好把握,還是甚麼都沒做。然後學期中很忙碌的時候,又有一堆想做的事情被準備考試的大前提排除,而感到痛苦不已。我想我大概是不適合放長假的人,或是不懂得如何放長假的人。
想來想去,好像怎樣都不對。
在這邊已經過了兩個月了,對這個地方不討厭,也稱不上是喜歡。天氣則是相當陰沉,偶而出現陽光又變得非常刺眼。不過上周末在意外拜訪的咖啡店買了一個相當好吃的蛋糕,給我相當令人愉快的驚喜。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吧。因為生活的中心其實就是自己,自己如果沒有改變的話,生活還是會堆砌成一樣的樣子。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代謝不良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一些微不足道的人或是小事總不時盤據在我的心上,成為心情不佳的因子之一。

討厭沒禮貌的人,但是卻沒辦法按封鎖當做沒這個人,最後還是選擇當一個濫好人。自己生氣又能怎樣,只恨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到頭來還是想要討好所有人。

今天晚上在實驗室的廚房煮白麵配肉醬當晚餐,一個人邊吃邊念德文,同時一邊祈禱不要有人走進來。兩人雙目相接,無話可說(無語言可說),實在是尷尬。最後吃完之後,洗了一下自己的保鮮盒,沖了一下吃麵碗後就放在流理台邊。為什麼直接放在流理台邊?因為實驗室的廚房是有洗碗機的,上次我想自己洗杯子還被其他人阻止說"you can do  it, but you don't need to...",所以後來我就入境隨俗不自己洗碗了。而今天晚上是因為洗碗機內已經滿了,所以我就跟其他人一樣放在流理台邊。正要洗好保鮮盒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進來了,只好硬著頭皮說hallo,趕緊離去。當我推出第二道門之後,後面傳來的人聲使我停下腳步,剛剛那個進來廚房的人追了上來,問我「那是你用的嗎?」(當然是用英文)我愣了一下,才想到我忘記清理還在電爐上的鍋子了。這實在讓我很尷尬,我不想讓他覺得我是沒有公德心的人,只好邊收邊謝謝他的提醒,一副想解釋什麼的樣子也讓我感到很窘迫。這時我隨口問他這個鍋子可以放進洗碗機嗎?他又跟我說了一大堆,說什麼有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把洗碗機洗好的碗拿出來,說十次中有九次可以隨便放流理台旁,其中一次可以主動幫忙拿出來,we usually do this like that。我ㄧ直陷於剛才疏忽造成的難堪之中,只能一直笑笑的表示我明白,心裡一邊想:該不會真的要我把洗碗機中數十個馬克杯跟碗盤規位吧....。後來還是擦完電爐後就離開了,心裡卻一直覺得不太舒服,真的是一種很複雜的感覺。

總之都是一些小事,卻一直代謝不良的殘留在我的思緒之中。老是這樣是無法成事的,我也明白。有時候需要提醒自己一下,沒什麼好怕的,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手足無措需要乞求任何人友誼的小孩了。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粉雪



晚上一走出建築物外,
鋪天蓋地的白雪給了我一個驚喜,
白色的細碎粉末仍不斷從天而降,
地面上的一切都無一例外的被灑上糖霜。

周圍的白雪潔淨且安寧,
尚未有任何足跡雜沓,
我站在屋簷下真不忍踏出第一步,
深怕破壞了大自然的傑作。

躊躇一陣還是走向了五公尺之外的腳踏車,
同時享受著踩踏新雪的蓬鬆觸感,
要是真的踏在糖霜上一定也是這種感覺吧,
也享受著我的足跡是這片雪地中的唯一。

路燈的幽光照在雪地上,
靜謐的令人屏息又令人驚奇,
滿地的細小結晶正發著光芒,
像是灑了一地的碎鑽,
真是奢華的感官享受。

顧不得氣溫,
心滿意足的環顧四周美景,
那是照片也留不住的。
不過騎車回去就沒這麼好玩了...
雪花撲面又瞬間化成水氣,
粉雪啊......
是最適合滑雪的雪呢。
一邊想著一邊留意不要再滑倒了。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煮菜

我很喜歡做菜!在我做菜經驗值只限於煎蛋跟醬油麵的時候,我就這樣跟別人宣稱了。通常,還伴隨暗示「我技術不錯」的訊息,不知道是哪來的信心。

我做菜的經驗始於國小三年級,這麼說來應該算早了,不過當時做的東西是「烤蛋」。什麼是烤蛋呢?簡而言之就是把蛋放進烤箱裡烤。因為當時我還不會使用瓦斯爐,爸媽也有意無意把瓦斯塑造成很危險的形象,所以我是不敢碰的。但是當每個星期三下午就放學的日子裡,吃完午餐、該看的電視都看了之後,寫了一下作業就開始嘴饞,偏偏家裡沒有零食的時候,我便開始打冰箱食物的腦筋。掃視冰箱裡的食物,肉類、蔬菜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於是最後目光停在雞蛋上。當時我唯一會使用的廚房設備就是烤箱,所以就決定用烤箱把蛋煮熟。我大費周章的把鋁箔紙包住整個碗(其實後來覺得根本沒這個必要,只是因為當時看媽媽用烤箱都會用鋁箔紙鋪在烤架上,才覺得只要用烤箱就一定要加鋁箔紙),然後再打一個蛋進去,然後放進烤箱,隨便轉一個時間,烤箱就開始發出橘紅色的光開始運轉了。這個時候我興奮的等待著,心裡某部分還有點擔心碗會破掉,總之完全靜不下心來,所以又開始想還可以搭配什麼吃。剛好看到蘋果,就把紅色蘋果切成好幾瓣(當時還不會削皮),依序擺在盤子的邊緣,剛好擺成一個圈,而中間空出來的部分當然是要放上待會煮好的蛋了。蛋到底好了沒呢?不時的跑到烤箱前面端詳著,由於烤箱的燈光昏暗,總是要看老半天才看得出端倪。就這樣來來回回的觀察好幾次,終於「丁!」一聲清脆的聲音劃破漫長的等待。小心翼翼的把碗拿出來,然後再把蛋挖出來,一個半圓形的烤蛋就這樣坐落在蘋果的中間。這時就開始喜孜孜的吃了。烤出來的蛋有點硬,因為也沒加水,所以口感當然是輸蒸蛋很多,不過因為是自己做的還是很高興的吃掉了,吃完蛋之後才開始吃周圍的蘋果,這時覺得加了蘋果有點華而不實,純粹用來虛張聲勢。印象中有幾次我妹也在,我還在茶杯裡泡果汁粉再倒入一點冰箱裡的紅酒,兩個人煞有其事的拿起喝茶用的杯子吃起下午茶,順便玩「林太太和謝太太」的遊戲。加紅酒的點子也是我突發奇想試試看的,結果加了一點紅酒的果汁變的非常的好喝,所以如果冰箱有紅酒都會這樣搭配。至於「林太太和謝太太」的遊戲,是我跟我妹小時候發明的遊戲之一,簡而言之就是我扮演謝太太,而我妹是扮演林太太,兩個人一邊喝茶一邊學三姑六婆閒話家常,印象中的對話大概如下:
林太太:哎呀,我昨天剛從歐洲回來,還買了一件貂皮大衣呢!
謝太太:真的呀!歐洲好玩嗎?我之前也買過一件貂皮大衣,真好穿呢!這茶真好喝!這可是上等的茶喔!
每次想到都覺得小時候我們真有想像力,居然可以想出這種遊戲。不過這個遊戲通常都是要邊吃東西邊玩的。
後來到了國小高年級和國中之後,每次做菜就是煮白麵條加醬油和雞蛋,非常陽春,但是因為我非常愛吃麵條,所以還是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每次下麵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可以吃很多,所以都下了過多的麵條,然後常常最後吃得很撐。做菜的程度大致到這裡都沒什麼進步了,就算之後大學會用電鍋煮東西吃,也都是把麵或蔬菜煮熟再加醬油或是XO醬。不過很奇怪的是,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很會煮菜。
這個莫名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應該來自於我媽。因為我媽非常的會做菜,她是我們家族裡面公認做菜最好吃的,其實不只是我們家族,我私心認為我媽煮菜應該有PR99的水準(一百個人中的第一名)。我媽做什麼菜都很好吃,就算是簡單的炒空心菜,也可以把菜炒的色香味俱全,比大多數餐廳炒得還好吃,從海鮮、肉類到蔬菜,從炒飯、義大利麵到鹹湯、甜湯,都能用最恰當的調味煮在最剛好的熟度。我跟我妹都覺得這絕對不是私心,從來沒在別人家吃過比我媽煮的更好吃的東西。有時候在餐廳吃到好吃的菜,我媽回家就會想自己試試,然後做出非常相似的食物,甚至有時候會再自己做變化。像是鼎泰豐有一道我最喜歡的小菜,是海帶和豆干切絲加入以除去根及豆子部分的豆芽菜的涼拌菜,我媽就會做幾乎一模一樣的。我覺得我媽除了有天分之外,自己也有興趣,所以常會思考怎麼變化可以讓菜更好吃,即使每天上班,回家後都能做出像樣的菜。基於以上種種,我堅信我一定也很會做菜,只是時機未到,無法讓我展現。但我卻也從來沒想跟他學過,因為很喜歡在廚房外等待的感覺,期待媽媽像變魔術般端出一道道好菜,然後愉快盡興的享用,我覺得這是一種撒嬌吧,不管多大還是想像個小孩坐在客廳嚷餓就好了,彷彿一切都跟小時候一樣。
最近開始不得已要自己做菜,前幾次屢屢遭到打擊,做個蝦仁炒蛋太鹹又沒甚麼特別之處、炒個青菜也很難吃,我才發覺得我好像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會做菜,還沮喪了一下。不過做了幾次之後,也漸入佳境,有幾次也做出讓自己覺得可以稱得上是好吃,且狼吞虎嚥吃光的食物。我不禁領悟到,做菜是需要練習的,單靠莫名的信心或是自傲的味覺是不能成事的,同樣一道菜,做第一次的時候都會有點失敗,但是之後就會越來越好,現在已經會用豬骨熬湯、會做口味不錯的打拋豬肉、也懂得如何料理這裡才有的「孢子甘藍」。雖然每次做菜都很花時間,但是很喜歡專注切菜的時光,也喜歡在空閒時刻思考要怎麼搭配食材做出好吃的食物,我都會集中精神絞盡腦汁的翻想食材,依照自己的味覺經驗,冥想它們的口味可以如何搭配,實在是比做正經事還專心。
有時候做菜沒靈感的時候也會一邊懊惱,當初怎麼沒跟我媽學幾道菜呢?話雖如此,下次回家還是不會學的吧,因為有媽媽在的時候,我就負責開心的吃就好了,這樣才是最幸福的。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說出來或寫下來

我是一個很愛講話的人,
好像真的是這樣。
如果真的聊得來或是信任的人,
就會什麼都想說,
包括最近發生什麼事情、
看到什麼新奇有趣的事情、
想到什麼奇怪的問題。
但是如果說出來之後,
就沒有寫下來的動力了...
因為都講完了,
還有什麼好寫的。

想到小時候常常在心裡想故事,
靈感真的很頻繁的出現在腦海中,
突然想到
「如果是這樣的故事設定,應該會很有意思吧?」
就會利用空檔的時間想故事的發展,
自己安排人物對話。
有時真的會把故事試著寫出來,
雖然真正完成的只有一篇很短的小故事,
大多還是都因為擱筆之後忙其他的事情,
思緒完全連接不上,
靈感盡失。
不過會寫出來的故事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都是當初「還沒想完」的故事,
有時候因為坐車到台北塞車太久,
故事就想完了,
想完的故事就大勢抵定,
再去寫出來感覺只是多此一舉。
對我來說,
一定要一邊寫、一邊發展故事才有意思,
這樣才有在創造的感覺,
而不是只是抄寫工作。
後來看了一些暢銷小說,
結構之複雜讓人嘆為觀止也讀的很過癮,
不過像這種小說就不可能邊想邊寫了吧,
一定是一開始就想好整個架構,
不能有半點閃失,
最後才能讓所有事情連成一線。
所以這樣的事情我還真的做不來,
就算賭上全部的天份也做不到。
況且現在倒是完全沒有故事的靈感了,
這方面的能力隨年歲增長以等比級數下降至零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吧...。

總之因為如此,
所以有時候心裡突然靈光一閃想寫的事情,
會盡量忍住不說,
直到寫下來為止。
不過同樣的,
如果已經先寫下來了,
也就不會想多說了。
雖然事情用說的比較不花時間也很暢快,
但是因為沒有人會幫你錄音,
所以講過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
時間久了完全不留痕跡,
自己也沒印象。
人啊,
或多或少還是想為自己的存在留下一點紀錄,
因此國王建城堡、請畫家畫了許多精緻的畫像,
而我只能寫網誌或日記了。








CNN

會開始看CNN是從去年六月底開始的事情,那個時候剛從加拿大和美國玩回來,又有了想要練英文的動力,於是就逼自己每天回家不准再看沒有建設性的綜藝節目,要看電視只准看CNN。由於那陣子已經養成了回家就要有聲音的習慣,所以每天回家就變成按時收看CNN了。
一開始當然是很吃力,不過還好新聞不只可以用聽的,還可以看畫面、看字幕提示得知主題,不過一開始常常連新聞題目都看不太懂,就一邊查單字、一邊看新聞,也因此學會了一些平常很難用到但其實非常常見的用法。且大概看了幾天,就會知道哪個時段會有那一個主播,還有哪一個財經記者都會在某個時段的新聞出來講解美國股市,慢慢也掌握了步調,甚至也有自己比較喜歡的主播。有時候回家一邊放空一邊看,會突然很訝異自己不用太費力就知道新聞在說什麼,這種進步的感覺也很讓人開心。
不過看CNN其實還有一些學習英文之外的好處,就是可以比台灣的新聞更早知道國際大事,因為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幾乎都是用CNN的新聞,甚至常常我會在yahoo新聞看到比CNN還晚三天的報導。看到真正即時又詳盡的國際新聞,我才發現其實我所了解的世界非常狹窄。雖然我知道地球是圓的,上面有七大洲跟五大洋,但那僅僅是很片面的知識,事實上在不久以前,除了鄰近的亞洲國家之外,我心中的國際問題就是台灣跟中國,我認知上的國外、西方世界就是美國。但是在每天收看 CNN之後,我發現中東問題不只是yahoo新聞裡面的小小一行字,而是真實的烽火、塵土、家破人亡,敘利亞時時都在戰火密布之下,巴薩走廊的人民生活的唯一夢想就是生存下去(巴薩走廊是哪呢?還特別google查了才知道的),印度科技發展逐漸追上但是女權低落的令人難以置信,法國對富人實施高稅率產生的富人出走潮...,這才是最真實的世界,在我們規律上班之間、假日吃飯看電影之際,活生生又血淋淋的發生著。很難置信,不同的空間可以有這麼大的差異,進步與落後國家的人類有本質上的差異嗎?為什麼他們就被強迫擁有不同的人生?今天我因為在台灣,所以可以每天平安生活,可以在相對富裕之下想著要買什麼要吃什麼,甚至煩惱著人生意義這種奢侈的問題,那假如今天其實我被生在敘利亞呢?我是不是每天在躲轟炸?如果我今天生在巴基斯坦,我是不是已經遭到榮譽處決?如果追根究柢去探討,為什麼中東地方會如此混亂,又會發現所謂進步國家的安穩和奢華是建立在他們的痛苦之上的,不管是間接或直接。因為很難置信,所以促使我去查一些資料,或是思考一些問題,雖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什麼,但是我感覺我的世界觀更完整了一些。
到了德國之後,有幾天住旅館的經驗,可能是我對新環境會很焦慮的人,所以每當進去旅館,我其實都會覺得很不自在、無法放鬆,因為覺得如果有聲音也許會好一點而打開電視,但轉來轉去都是聽不懂德文實在讓人更煩心(連好萊屋電影都是德文發音),在不斷轉台下,突然聽到熟悉的聲音,腦袋還沒意識到,但是知覺已經先感受到了,這時再定神一看,太好了是CNN!馬上如釋重負。不管是熟悉的主播還是熟悉的廣告,都一點一滴的放鬆我的神經,讓我得到片刻的安定。記得之前看賴瑞金的傳記,其中有一個小故事是有一個有名的籃球球星跟他說,每次出國比賽一定要在旅館看他的節目,因為這樣才有回家的感覺。這就是CNN對我而言的新的意義了,當初真是沒料到啊!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2013 跨年小記


站在紐倫堡城堡邊緣的坡上,周圍擁簇著許多老老少少的人,一同往城下看著夜空中的跨年煙火。在逼近午夜十二點時,煙花稀疏之際,我一直在想,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幹嘛。

去年的跨年跟前年一樣,我是在家度過的。只記得在快要放煙火前,我匆匆的跑去洗澡,一洗完興沖沖的想去電視前面看煙火,結果被我媽告知煙火已經結束了。等於我是在洗澡的時候跨年的,真是掃興。後來是抱著怎樣的心情睡覺的呢?已經想不起來了。卻又好像依稀可以想起來我似乎在關了燈了房間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和牆上的螢光星星發出微弱的綠色亮光,試著想像未來這一年會是怎樣呢?雖然也明知最大的可能性還是繼續現在的生活,但是還是想像也許我真的勇敢辭職去做我喜歡的文字工作?或是要準備出國的考試呢?很多想像都是很模糊的...但我願我能找到我的方向、我的目標!這也是我這幾年每次過年跟祖先許的願望。不管是如何,我肯定是沒想到一年後的此時,我會站在紐倫堡城堡邊看著煙火,我應該連紐倫堡是哪裡都不知道吧。

當天晚上除了看煙火這個活動之外,我跟兩個台灣人還有他們實驗室的同事(阿爾巴尼亞人)一起在紐倫堡的一家韓國餐廳享用道地韓式料理。餐廳的環境好,食物既好吃、價格又合理,不論是海鮮煎餅還是牛肉冬粉都很合我的口味,也顧不得海鮮煎餅裡有大量的蔥和「盡量」不吃牛肉的原則了,真的吃的非常盡興,我果然還是思念亞洲的食物。最後一人付出將近20歐元,但是一點都沒有捨不得的感覺。

接著又去教堂裡聽巴哈的管風琴音樂會。這座教堂之前就有進來參觀過,是歷史非常悠久的教堂(Sebalduskirche),在西元十三世紀的時候完成的,不過在二戰時候遭到嚴重的破壞。教堂裡面很樸素,但挑高的歌德式天花板給人一種雅致的感覺。另外,教堂裡都是沒有暖氣的,所以非常的冷,我跟同伴坐在大廳的長椅上等待時,都一直叫冷。這場音樂會真的就是名符其實的管風琴音樂會,因為真的只有一個人在彈管風琴而已,實在有點單調,坐我旁邊的阿爾巴尼亞女生看起來相當不以為然,還偷偷跟我抱怨她現在一直在想那9歐(音樂會的門票)!仔細觀察周圍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紀,且穿著隆重,但我很懷疑他們真的欣賞這場音樂會嗎?坐我們前面的一個婦人,從第一首歌開始就斜靠在她先生的肩上,毫不避諱著閉上眼睛睡著。坐我旁邊的兩位女士雖然沒有睡著,但是我卻可以感覺她們似乎也在忍耐些什麼。我不禁懷疑這個音樂會應該是教會的募款活動吧。很神奇的,每聽音樂會必睡的我,這次一點睡意都沒有,就放任思緒胡亂了想了很多事情,像是規劃跑步路線或是一些兒時回憶。也許是因為看人家在彈管風琴吧,就想到了小時候學鋼琴的事情。當時教我的老師是爸爸媽媽的朋友,所以我想她一定非常的無可奈何,因為我一副就是完全沒興趣又沒天分的小孩,她是學校老師,根本也不缺錢,卻礙於人情教了我好幾年。又從這裡聯想到了一些小時候做的壞事,唉,又懊惱了一下。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國小以前的我,跟上國中之後的我好像擁有非常不同的人格,所以我常不能理解我小時候怎麼會做這麼多莫名其妙的事。我凝視著前方的聖誕樹,上面掛滿了小燈,心想果然是教堂啊!真的是會讓人懺悔的地方。可是我又想著,但是我不用信教我也可以反省我自己,然後做出改進啊。就在管風琴聲中,思考了很多事情,卻不覺得是紊亂的思緒,為時一小時的音樂會倒也不以為苦。有趣的是,最後一個琴音未落,就有一個女人的聲音激動的喊Bravo跟拍手,大家也跟著叫喊,不過仔細一看,那個女人不就是坐在我前方、從一開頭就睡了半場以上的婦人嗎?後來離開教堂後,阿爾巴尼亞的女生跟我們說,她剛剛聽到大家在結束時喊encore時趕到很緊張,因為想說好不容易撐完的音樂會不會真的還有encore曲吧?

音樂會結束後就往紐倫堡城堡走去,到了城堡就看到滿滿的人潮,雖然是電視上跨年夜的台北不能比,但是實在難得可以在德國看到密度這麼高的人群啊。在距離跨年還有半小時的時候,我們找了一個視野不錯的斜坡站著等待。整個紐倫堡的煙火聲不絕於耳,遠處的城邊都此起彼落的開出小小的花朵,然後又很快的隱沒在黑暗中。周圍的德國人們低聲的講話,大家一起看著同個方向,到了跨年他們還是維持一貫的冷靜。正好我前方站了四個警察,他們一直都很機警的四處張望,耳朵上也掛著對講機,如果太靠近的地方有煙火,他們會帶著譴責的眼光看著那個方向,但是可能還不太超過,也就不破壞大家興致。最後跨年的時間已經逼近,我前方的其中一個警察突然神情放鬆的跟旁邊的警察說了一些話,然後兩人真情的擁抱一下,雖然不知道他們說了些什麼,但我想應該是「今年謝謝你的照顧!明年一起加油!新年快樂!」之類的吧。這個簡單的一個片段讓我滿感動的,因為在這一刻之前,他們都一直很謹慎的注意四周環境,在一片歡樂氣氛中還堅守他們的職責,但是他們究竟也是一般人,終於能在這一刻,除去防備真心祝福身邊的夥伴。最後在大家倒數聲中,城裡的煙火密集的在夜空中展開,冷靜的德國人在那幾秒也鼓譟了起來,在我的心裡也有一陣感動跟著絢爛的煙火一起釋放。在這一刻我也才發現,所謂的紐倫堡煙火,並不是政府放的煙火,而是所有民眾造就了一場煙火秀。大家在跨年時分密集的點著自己買的煙火,把美麗慷慨的獻給所有的人,雖然效果不如101或雪梨那樣豪華壯麗,但是因為距離近,所以也很漂亮,更何況在這樣的意義之下,所有人都抱著心滿意足的謝意。

這幾天的月亮都很亮很醒目,檸檬形狀的月亮透過樹梢也靜靜的看著我們,花火雖然絢爛但轉瞬即逝,月光卻一直平靜的守護著人們。不知道為什麼,無法不去注意,看看月亮,看看爭先恐後竄出、綻放、隱沒的煙火,看看自己─

眼前就是我的2013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