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結束在十四歲

我想,每個人思想的深度最終是相去無幾的,只是發展的快慢不同。神童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在小小年紀就有不相襯的能力或思維。但是十年之後呢?當年的神童跟其他人的差距勢必所小,甚至也淪為凡人了。這就是神童的憂鬱吧。再者,年輕過輕的身心不適宜承受大人才需面臨的煩惱,在某些極端的狀況下崩潰而走向毀滅也是在所難免。
在十四歲到十七歲之間,已經不是小孩了,又還沒勾著大人的邊,矛盾、尷尬又自命不凡。父母師長搞不清楚你在想什麼,而這也讓你更得意、更堅信自己的與眾不同。有段時間我好像也是這樣,刻意不讀同年紀的人看的書,因為越是艱澀的書,才能顯示自己思想的超群;也常寫些多愁善感的文字,甚至常感嘆青春消逝(明明正是青春)。 現在已經脫離那個時期超過十年了,回頭來看...哪有什麼與眾不同呢?不過就是比同年紀的人愛胡思亂想罷了。卻也不知道怎麼的,有點懷念那時的心情:人生的一切都還沒揭曉,既期待又悵然的心情。「相信自己很特別」也是那個年紀專屬的自信吧。現在則是完全相反,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檢視這十年,也甘願承認自己並不特別有天分、也不特別聰明、也沒有特殊的優良性格。這樣坦然接受平凡,而更加淪於庸俗,也是一種悲哀吧。
突然想起國中時在聯絡簿上的札記裡寫著,要成為歷史課本裡面背誦的人名、決不成為庸俗的人。(這一段還特別被國中導師上課拿出來講)又想到去年對著公司主管流淚,哭的不是少的可憐的分紅,而是此刻庸俗不堪的人生。
本來其實是想談早熟、早慧未比是好事,不值得大家這樣歌頌。現在突然覺得,那些過早殞落的生命,或許是因為不忍自己成為未來可預見的那個樣子吧。大家總是要忘記自己的特別,走進尋常生活的。太早看透一切的年輕少女,認為只有死,可以讓自己停留在超凡獨特,阻止自己走向必然的庸俗。如果這真的是她的目的,那她的目的是達到了,在四十四年後的現在,還有人在網路上談論她,讚揚她的才華、臆測她的死因,她永遠是這麼特別,十四歲以前總是第一名又文采過人。但,沒有後來了。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特別與平凡根本沒有差別,也沒有分辨的意義,為什麼她沒有想到呢?
即使必然走向年少時最不甘的平庸,現在的我還是想活下去,因為我想知道在時間軸彼端還有什麼在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