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批評

看完Into the wild之後,感觸良多,一有空檔發呆的時候,就一直思考電影的片段跟其中的意義。

突然想到,很多去澳洲打工遊學的人或許也跟片中的主角有一樣的想法。也許對現實很不滿,內心充滿矛盾衝突、憤世嫉俗、對這個社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於是想出走,把自己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看看自己能夠做到怎樣的地步。

不知道為什麼,心底突然冒出一些雜音:「那只是無能的人想逃避現實而已」「這樣一年有什麼意義?」「要玩不如就好好玩一兩個月,為了工作賺錢真的很沒意義。」將近一年多前在Facebook上無意間讀到這些人對打工旅遊的質疑,就這樣記下來了。

油然而生的厭惡感,尤其是對說出這些話的人。

首先,靠自己的能力賺旅費,再四處遊歷,為何會很沒意義?任何經驗都是有意義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真的靠自己努力掙來的嗎?你以為你沒有那樣好的父母、那樣好的環境,你還是能夠出類拔萃嗎?(問題是你真的覺得自己現在出類拔萃了?)如果可以真的經歷以一無所有為起點,去體驗你沒經歷過的生活、去認識你之前不曾有機會接觸的人種或階層、花許多時間去親近自然、學習感受自己是一個動物而不是高尚的與眾不同的人類,對人生來說可以是多麼的重要的體會!的確,那不能為你帶來財富、名聲、對世界的影響力,但是這可能可以影響你終其一生的人生觀,影響你決定用什麼姿態過完剩下的人生。有些人過完一生,還不知道自己人生中心價值是什麼吧。

再來,別人想去打工遊學,管他是想逃避現實還是貪圖高額的勞工薪水,是礙到你了嗎?憑什麼你覺得自己有資格批評?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不是最簡單的道理嗎?你高興譁眾取寵的生活,那是你的選擇,別人想藉由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也許有他必然得這麼做的原因,一點都不可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自己的心魔需要克服,因此大家選擇不同的路,沒有哪個比較高尚,看不起別人只是顯得自己無知而已。

我真的不能明白批評的意義。你不喜歡這個東西,在沒有妨礙到你的自由的前提下,你就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就好了,批評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所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欲求不滿的人,才有這種閒功夫批評別人對自己的人生做的選擇。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節制

Logging off FACEBOOK on my mobile phone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do the meaningless surfing on it. That's the way how I control myself.
I know it's very stupid, but it do work out!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運動

精疲力盡的離開游泳池,室外的冷空氣照例不留情的打在我的臉上,身體感受到了低溫,卻不覺得冷。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身心正處在一種奇異的狀態,無疑是非常舒服的、平靜的。早先爭先恐後冒出的負面情緒都被壓制得很低很低,毫不妨礙愉悅在我心中舒展。真的是非常奇怪,不管是跑步還是游泳,都是毫無理由的折磨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忍耐氧氣稀薄的痛苦、逼自己不管肺部的灼熱脹痛、還有承受四肢痠痛,卻不是為了打獵、捕魚,只是為了折磨自己。然而在事後,身體卻用愉悅來獎賞我。能夠在運動過後,吃頓好吃的飯,也不是運動的功勞, 是腦子在工作、是心理在受煎熬,不過身體卻只嘉獎運動行為。
突然想到在國中的時候,因為考試不順,而故意在寒風中,穿著短袖短褲、爬上屋頂,什麼都不做,只是站在空曠的至高點,看著遠方,靜靜讓皮膚承受刺骨的風。我想要感受身體上的痛苦,不是為了懲罰自己,是我想要讓身體上的痛除去我紊亂的雜念,將我內心最裡面最渴望的念頭浮現出來,我想確認那會是什麼。如果真的確認了,就可以支持我再繼續前進。或許這跟運動是一樣的意思吧。我們需要藉由痛楚去剝離思想雜質、負面情緒,才能在最簡單的呼與吸之間,看到那些平時被雜訊掩蓋的中心思想。在最痛苦的那一刻,天地之間只有自己,和那個念頭。
如果還是生活在原始的時代,這些都是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但在現代這樣的社會,我們只有運動了。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憂鬱

應該是染了暫時性的憂鬱沒錯。

檢視自己的症狀:
1. 隨時都感到想哭
2. 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
3. 這個禮拜莫名了哭了四次,沒有明確的理由,可能只是一邊聽歌一邊感到寂寞
4. 心情很煩躁
5. 覺得大家都對不起自己
6. 不想交際
7. 持續心情低落
8.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她確認,的確是憂鬱沒錯。
能做些什麼呢?

靜靜的等它離開嗎?在自己徹底萎縮之前。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我對你沒有期待

檢視日常生活中反覆的低潮,
追根究底都是因為別人的反應跟自己預想的有落差,
而感到失望、難過、生氣。

事實上,
別人的反應不是操之在己的,
對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執著是徒勞無功的。

友誼原來跟愛情一樣,
都是不能強求的。
曾經共享的歲月,
終究是已經離的太遠,
硬是去從回憶中找尋證明,
在此刻這個時間點也沒有任何意義。
更何況,
回憶都是經過美化的幻象罷了。
隨著時間流動,
任何東西都會有質地上的變化。
別這麼濫情。

我對你沒有期待,
這才是最好的期待。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歷史的心結


晚上九點,門鈴突然響了。雖然這並不尋常,還是鼓起勇氣起身開門。一個陌生的亞洲臉孔,一開口是我聽不懂的語言,應該是帶著母語腔調的德文吧,我只好很抱歉的跟他用英文說:「對不起,我不會講德文。」他才轉而用英文表達,從零碎的單字中得知他想要借開瓶器。我突然好奇的問他哪裡來,他說:China。我帶著惡作劇的口吻用中文對他說:「那我們可以講中文。」
他愣了一下,也笑了,就在我轉身去拿開瓶器的時候,他說道:「原來你也是中國人啊!」
我盡量委婉的糾正他:「我從台灣來的。」
當然我應該要更理直氣壯的說,我是台灣人,不過當下我選擇一個比較和氣的說法。

關上門後,回頭想想,這是台灣人莫名的優越感嗎?
這真的很奇妙。如果今天有人誤認為我是日本人,我一定也會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但是可能會把這個誤會當作是讚美。如果有人誤認為我是韓國人,我當然也是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心中會納悶:我是很沒禮貌嗎?如果有人誤認我是東南亞人,我會尷尬的糾正他,並覺得今天遇到倒楣事。
而如果有人說我是中國人呢?這樣究竟要算是「誤認」還是根本就是他的「認知」呢?在這一點的疑惑上,我選擇不說「不」這樣否定的字詞,而且直接表達「我是台灣人」。是的,我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不說「不」是我個人的自以為是的貼心,不想一見面就充滿敵意的感覺,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我的鄉愿。人家不管你的意願硬是要在名稱上吃你豆腐,你還在意他的感受?不過轉念一想,一般中國人只是單純從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認知,也無惡意。
不論誤認的國家為何,姑且不論背後的心情,都一概予以糾正,從這一點來看,並非優越感,只是單純的講出真實的狀況。但若仔細分析自己的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內心明顯的偏頗。譬如說,為何被說日本人會當作是讚美?大概是因為大家講到日本人,通常是會想到良好的特質:可愛、有氣質、有禮貌、守規矩。而韓國人的話,刻版印象就是他們很沒禮貌,在理虧的狀況下都能理直氣壯,雖然我沒實際上遇過,但是以前宿舍的同學遇到不少這樣的韓國交換學生。而東南亞人,其實光「東南亞」這就是一個嚴重的無知跟歧視了,因為對東南亞各國的狀況不了解,就狂妄的泛稱他們為東南亞,事實上不同國家國情肯定不同,風土民情也不同,這樣檢討起來,真的相當慚愧。也許是因為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生活水準都不如台灣,所以偏見就自然的形成了。我雖然不討厭他們,但是看他們群聚在一起還是會覺得有點可怕,甚至不乾淨(對不起),我雖然不會做任何無理的舉動,但坦白說,心裡確實覺得自己比他們優越,這不是我刻意思考而產生的舉動,而是思考我的舉動,判斷自己確實是有這樣念頭。至於中國,這關係就複雜了。是的,我們「同文同種」(雖然我現在只能承認同種,我不認為簡體字跟繁體字相同),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其實仔細想想,我會有這種意識跟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吧?國小開始,就是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還記得小時候要背中國各地的作物,考試還要寫填充題。這樣的教育,會讓我覺得雖然我從沒去過那片土地,但是我們共同用有一樣的歷史。其實到底是不是一樣還很難講,中國這麼大,這麼多不同的民族,彼此融合的結果,最終大家只能習得主流歷史,打勝仗的人、搶贏土地的人,強勢的留下他們的歷史(甚至是美化過的);被掠奪的、被抄家的,只能噤聲讓自己的後代學習敵人的歷史、敵人的國家觀。回過頭來,台灣人所擁有的歷史,跟中國人所擁有的歷史,至少在六十年前就開始走向不同的兩條路,甚至,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是從一百多年前,被割讓之後,就徹底的分道揚鑣。一百多年,經歷四代,我們都是被迫去接受命運,日本人來忍著配合,好不容易習慣了,蔣中正來,面對社會不公在生命的要脅下不敢違抗,好不容易走向富裕民主之後,現在突然又要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在這樣的歷史下,部分台灣人不願維持一再的忍氣吞聲,想的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我排斥被歸為中國人的理由。

日前剛好跟一個從幼稚園就認識的好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在他的想法裡,他覺得大家都同是同個種族的人,在他接觸到中國人後,他也覺得大家差別並不大,言談之中我可以感覺到他並不排斥被歸為成是中國人,甚至,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在我們委婉措詞的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彼此的想法不同,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問了一下彼此家庭的政治傾向跟「種族」。這真的不得不說,在德國的公車上,我們兩個台灣人在相隔五小時ICE車程的距離,居然在問對方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所以我忍不住笑了,是笑自己在這種處境還可以分你我,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過正如我所料的,他是外省人。所以說,這是歷史因素。如果只是六十年的分別,我能假想,如果那是我的歷史,我也許也有跟他一樣的看法。

在這一兩百年,全球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到如今,即使在和平的國家,不同種族的人齊聚一堂,大家會盡量表現的友善禮貌,然而每個國家的人背後都有因這些歷史所產生的普遍意識跟情節。譬如說以我目前認識的德國人來說,第一印象就是大家都顯得禮貌、有文化,再深入一點,會發現他們不吝於譴責自己黑暗的歷史,卻也無法掩飾對美國的厭惡。德國人不會向中國民眾反美或反日那樣激情,又上街頭又焚燒國旗的,他們不特別張揚,但是他們會在一些小地方上顯示他們對美國的反感和優越。譬如我同事曾經講到激動處,聲稱:「我討厭99%的美國人」或是「當初去美國的,都是在歐洲最笨最混不下去的人」當然他也有說到他討厭的原因:「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這百分之百是錯的」又,他們用IphoneFacebook的比例明顯比台灣低,甚至他們會對Facebook顯露出不屑,在應有盡有的大賣場裡,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3M的商品。之前跟一個還在念大學的德國女生聊天,他講到之後要去加拿大交換學生。我問他為何選擇加拿大呢?他講了一些選擇的心路歷程後,順口提到「因為我不想去美國…」她是討人喜歡的女生,親切有禮也很真誠,我很好奇為何他有這種先入為主的排斥?他說他不喜歡美國人的想法,他覺得無法在那邊待上六個月之久,而他的資訊其實也是從他朋友而來的,大概他朋友有遇過驕傲無禮的美國人吧。全世界的反美聲浪其實一直都在,原因其實也很多,但就我所知道的,部分德國人最不滿的就是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我不禁也很汗顏,在不久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在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是美國,美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地方,最國際化的舞台,至於紐約當然就世界的中心。而德國的不滿也許跟二戰的失敗也有關係,雖然他們從不羞於表達對二戰的抱歉、對希特勒的指控,但我有時覺得,他們只是要避免被譴責而率先表達自己善良的立場,另一方面,又尚未完全從戰敗國的灰頭土臉走出,否則為什麼現在還要看美國的臉色?為什麼現在不能像其他泱泱大國一樣擁有核武自持?記得在紐倫堡的納粹集合遺跡中,看到一張二戰時期的照片,那是美軍拿下紐倫堡,站在高處高舉美國國旗的照片,這是美國的勝利,納粹的失敗,不也是德國的失敗嗎?這在德國人的心中自然是複雜的情緒。而這一切,也不過是六、七十年前的事而已。

小時候瞧不起歷史課,膚淺的覺得,歷史不過是死的知識,是用背的就可以拿高分的淺薄學問。越長大越明白自己當初的無知,現在所有複雜難解的現象,都可以從歷史中去找答案,有果必有因。生命有限,歷史卻是在生命之上綿延累積,而意識形態像是宗教一樣,多數的狀況是一旦建立,便無法動搖,而這其中並無對錯,也許明白這一點之後,更能以寬容的心去面對不同的想法。我們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只是擁有不同的故事罷了。





乍暖的空氣

這幾天天氣變暖許多,路邊的積雪也終於在兩個禮拜後逐漸銷聲匿跡,但最讓我直接感覺到這一切的,還是空氣的氣味。這幾天一出門,都被迎面撲來的空氣給愣住了,這...不是台灣的味道嗎?
大家都說德國的空氣好,這我承認,除非在上班時間的馬路邊,要不然真的聞不到廢氣,不過我總覺得無味的空氣太「稀薄」了。台灣的空氣雖然有廢氣,但是有含有樹的味道、海的味道、攤販的味道...就是這些東西構成了許多的回憶;而德國的空氣,卻是乾淨到一點味道都沒有,加上零度左右的氣溫,常常覺得即使是深呼吸,也沒有吸到空氣的感覺。
不過就在這幾天,空氣開始有一些內容了,我仔細品嘗著,思索著:這究竟是像台灣哪裡、甚麼時節的天氣呢?大概是在台北的冬末,乍暖的午後吧。鳥囀聲不絕於耳,隨處一看,居然看到綠草。要不是樹還枯著,真的會覺得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了。誰會知道,退了雪的土地,居然是一片綠草跟上一季就落下的葉呢?
看著還亮著的天空,泛著一些橘紅色,感謝每天推遲的白晝,它讓我在此刻覺得對未來仍能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