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歷史的心結


晚上九點,門鈴突然響了。雖然這並不尋常,還是鼓起勇氣起身開門。一個陌生的亞洲臉孔,一開口是我聽不懂的語言,應該是帶著母語腔調的德文吧,我只好很抱歉的跟他用英文說:「對不起,我不會講德文。」他才轉而用英文表達,從零碎的單字中得知他想要借開瓶器。我突然好奇的問他哪裡來,他說:China。我帶著惡作劇的口吻用中文對他說:「那我們可以講中文。」
他愣了一下,也笑了,就在我轉身去拿開瓶器的時候,他說道:「原來你也是中國人啊!」
我盡量委婉的糾正他:「我從台灣來的。」
當然我應該要更理直氣壯的說,我是台灣人,不過當下我選擇一個比較和氣的說法。

關上門後,回頭想想,這是台灣人莫名的優越感嗎?
這真的很奇妙。如果今天有人誤認為我是日本人,我一定也會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但是可能會把這個誤會當作是讚美。如果有人誤認為我是韓國人,我當然也是告訴他:「不,我是台灣人。」心中會納悶:我是很沒禮貌嗎?如果有人誤認我是東南亞人,我會尷尬的糾正他,並覺得今天遇到倒楣事。
而如果有人說我是中國人呢?這樣究竟要算是「誤認」還是根本就是他的「認知」呢?在這一點的疑惑上,我選擇不說「不」這樣否定的字詞,而且直接表達「我是台灣人」。是的,我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不說「不」是我個人的自以為是的貼心,不想一見面就充滿敵意的感覺,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我的鄉愿。人家不管你的意願硬是要在名稱上吃你豆腐,你還在意他的感受?不過轉念一想,一般中國人只是單純從教育中建立自己的認知,也無惡意。
不論誤認的國家為何,姑且不論背後的心情,都一概予以糾正,從這一點來看,並非優越感,只是單純的講出真實的狀況。但若仔細分析自己的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內心明顯的偏頗。譬如說,為何被說日本人會當作是讚美?大概是因為大家講到日本人,通常是會想到良好的特質:可愛、有氣質、有禮貌、守規矩。而韓國人的話,刻版印象就是他們很沒禮貌,在理虧的狀況下都能理直氣壯,雖然我沒實際上遇過,但是以前宿舍的同學遇到不少這樣的韓國交換學生。而東南亞人,其實光「東南亞」這就是一個嚴重的無知跟歧視了,因為對東南亞各國的狀況不了解,就狂妄的泛稱他們為東南亞,事實上不同國家國情肯定不同,風土民情也不同,這樣檢討起來,真的相當慚愧。也許是因為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生活水準都不如台灣,所以偏見就自然的形成了。我雖然不討厭他們,但是看他們群聚在一起還是會覺得有點可怕,甚至不乾淨(對不起),我雖然不會做任何無理的舉動,但坦白說,心裡確實覺得自己比他們優越,這不是我刻意思考而產生的舉動,而是思考我的舉動,判斷自己確實是有這樣念頭。至於中國,這關係就複雜了。是的,我們「同文同種」(雖然我現在只能承認同種,我不認為簡體字跟繁體字相同),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其實仔細想想,我會有這種意識跟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吧?國小開始,就是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還記得小時候要背中國各地的作物,考試還要寫填充題。這樣的教育,會讓我覺得雖然我從沒去過那片土地,但是我們共同用有一樣的歷史。其實到底是不是一樣還很難講,中國這麼大,這麼多不同的民族,彼此融合的結果,最終大家只能習得主流歷史,打勝仗的人、搶贏土地的人,強勢的留下他們的歷史(甚至是美化過的);被掠奪的、被抄家的,只能噤聲讓自己的後代學習敵人的歷史、敵人的國家觀。回過頭來,台灣人所擁有的歷史,跟中國人所擁有的歷史,至少在六十年前就開始走向不同的兩條路,甚至,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是從一百多年前,被割讓之後,就徹底的分道揚鑣。一百多年,經歷四代,我們都是被迫去接受命運,日本人來忍著配合,好不容易習慣了,蔣中正來,面對社會不公在生命的要脅下不敢違抗,好不容易走向富裕民主之後,現在突然又要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在這樣的歷史下,部分台灣人不願維持一再的忍氣吞聲,想的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我排斥被歸為中國人的理由。

日前剛好跟一個從幼稚園就認識的好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在他的想法裡,他覺得大家都同是同個種族的人,在他接觸到中國人後,他也覺得大家差別並不大,言談之中我可以感覺到他並不排斥被歸為成是中國人,甚至,他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在我們委婉措詞的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彼此的想法不同,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問了一下彼此家庭的政治傾向跟「種族」。這真的不得不說,在德國的公車上,我們兩個台灣人在相隔五小時ICE車程的距離,居然在問對方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所以我忍不住笑了,是笑自己在這種處境還可以分你我,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過正如我所料的,他是外省人。所以說,這是歷史因素。如果只是六十年的分別,我能假想,如果那是我的歷史,我也許也有跟他一樣的看法。

在這一兩百年,全球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到如今,即使在和平的國家,不同種族的人齊聚一堂,大家會盡量表現的友善禮貌,然而每個國家的人背後都有因這些歷史所產生的普遍意識跟情節。譬如說以我目前認識的德國人來說,第一印象就是大家都顯得禮貌、有文化,再深入一點,會發現他們不吝於譴責自己黑暗的歷史,卻也無法掩飾對美國的厭惡。德國人不會向中國民眾反美或反日那樣激情,又上街頭又焚燒國旗的,他們不特別張揚,但是他們會在一些小地方上顯示他們對美國的反感和優越。譬如我同事曾經講到激動處,聲稱:「我討厭99%的美國人」或是「當初去美國的,都是在歐洲最笨最混不下去的人」當然他也有說到他討厭的原因:「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這百分之百是錯的」又,他們用IphoneFacebook的比例明顯比台灣低,甚至他們會對Facebook顯露出不屑,在應有盡有的大賣場裡,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3M的商品。之前跟一個還在念大學的德國女生聊天,他講到之後要去加拿大交換學生。我問他為何選擇加拿大呢?他講了一些選擇的心路歷程後,順口提到「因為我不想去美國…」她是討人喜歡的女生,親切有禮也很真誠,我很好奇為何他有這種先入為主的排斥?他說他不喜歡美國人的想法,他覺得無法在那邊待上六個月之久,而他的資訊其實也是從他朋友而來的,大概他朋友有遇過驕傲無禮的美國人吧。全世界的反美聲浪其實一直都在,原因其實也很多,但就我所知道的,部分德國人最不滿的就是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我不禁也很汗顏,在不久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在我的世界觀裡,世界就是美國,美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地方,最國際化的舞台,至於紐約當然就世界的中心。而德國的不滿也許跟二戰的失敗也有關係,雖然他們從不羞於表達對二戰的抱歉、對希特勒的指控,但我有時覺得,他們只是要避免被譴責而率先表達自己善良的立場,另一方面,又尚未完全從戰敗國的灰頭土臉走出,否則為什麼現在還要看美國的臉色?為什麼現在不能像其他泱泱大國一樣擁有核武自持?記得在紐倫堡的納粹集合遺跡中,看到一張二戰時期的照片,那是美軍拿下紐倫堡,站在高處高舉美國國旗的照片,這是美國的勝利,納粹的失敗,不也是德國的失敗嗎?這在德國人的心中自然是複雜的情緒。而這一切,也不過是六、七十年前的事而已。

小時候瞧不起歷史課,膚淺的覺得,歷史不過是死的知識,是用背的就可以拿高分的淺薄學問。越長大越明白自己當初的無知,現在所有複雜難解的現象,都可以從歷史中去找答案,有果必有因。生命有限,歷史卻是在生命之上綿延累積,而意識形態像是宗教一樣,多數的狀況是一旦建立,便無法動搖,而這其中並無對錯,也許明白這一點之後,更能以寬容的心去面對不同的想法。我們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只是擁有不同的故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