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書的評價

看了一個高中同學的網誌,
她講到了進入書店的時候,
眼花撩亂的書讓她不知道如何做選擇,
並講到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
真正有用且可以遺世千古的資訊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我非常能夠體會這樣的感覺,
因為每當我踏入書店,
就會瞬時覺得天旋地轉,
每一本書都有著誘人的封面和醒目的書名,
如果有時間我真想每本都看,
然而真的要拿起一本來讀,
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最後常常空手而歸。

此外她還提到了他心目中的好書,
跟爛書。
她認為許多暢銷書都是爛書,
或是只是為了滿足世俗需求的書,
譬如他覺得《達文西密碼》就是是一本爛書,
然而又覺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暢銷書爛書魔咒的例外,
但是作者的第二本《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又是典型的爛書。

當然每一個人有自由意志去評斷書籍,
所以對於她的判斷我並不存疑。
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她對書可以很精確的判斷出是他所謂的「好書」還是「爛書」,
而我卻沒辦法。
譬如說以上提到的三本書都是我讀過的,
《達文西密碼》被說是有著一點知識的商業電影,
這一點都不奇怪,
其實當初第一次看《達文西密碼》的時候,
它確實展現了商業電影的特質,
因為我一看下去就不眠不休的渴望讀完。
當下得到了全新的體驗,
好像從古代到現代、
從巴黎到倫敦,
確實是很過癮的!
但是現在再仔細去思量,
卻覺得這本書精彩有餘,
但沒有激起我發自內心的感動。
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我實在是不喜歡,
我依稀記得書上探討生跟死的關係,
但是說教意味太濃厚,
要不是當時需要寫心得報告當作作業,
我可能無法耐著性子看完;
另一本《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
書中描述的一些鮮明的畫面至今仍存在我的腦海中,
確實是有點特別,
但是並沒有讓我感動至深,
然而真要把這本書跟《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做比較,
可能會讓我有點苦惱。

因此由現在的我來看這三本書,
我不敢說它們是爛書,
但是都是無法觸動我心弦的書,
也是在無法在我的記憶裡長存的書。

而所謂的好書,
我其實也很難舉出幾個代表性的好書。
從小到大讀過一些課外讀物,
當下喜歡的實在太多,
但是真正讓我覺得愛到心裡的,
近年來也沒見過。
真要舉出一個就是張愛玲的《赤地之戀》,
因為那確實讓我在國中的時候,
讀到一半忍不住在書桌前慟哭了好幾分鐘,
那扣人心弦的程度,
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
後來再看的《別煩憂,開心就好》(江國香織)、
《父親的道歉信》(向田邦子)、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都算是讓我個人很喜愛的,
但是對於可以評價為「好書」,
卻又有點遲疑。

簡單的來說,
就是我沒有評價書的好壞的膽識。
更多的原因也是因為近來看的書太少又太偏,
對於書籍的選擇則是娛樂的動機大於求知的動機,
造成眼界狹隘、
想法也流於大眾思維。

今天跟聖媛聊了一下,
發現自己真的對於很多地方的想法都有了既定的成見,
然而真的去省視卻也說不出所以然。
如果能夠解釋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倒也沒什麼不好的,
壞就壞在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如此,
就像我無法評價書的好壞一樣;
並不是因為我沒有自身的喜好,
而是沒有那種自信將我的思想傳達出去。

久而久之,
那只屬於我的思想就式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